2296期 第219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9-12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糊汤饭里 埋乡情
新闻作者:文 / 图 张力峰

金黄的是其本色呈现,视觉上透着富贵之气,酱红的是加了红豆的,无法言传地诱惑着人的味蕾。无论哪种,共同的特征都是粘稠到可以在其中插上筷子而不倒。再配上一小碟西芹做的酸菜或花白腌的咸菜,这便是商洛人烙在骨子里的记忆美食——稠糊汤。
玉米又叫苞谷或苞米,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产出,将其碾碎制成的粥也多称为“玉米粥”,本质上也就算是粗粮杂菜而已。糊汤主料就是玉米。商洛人怎么会把“玉米粥”称作“糊汤”或“苞谷糊汤”,我没有查到其来源,但我想应该是因其熬制成了浓稠的糊状,所以就产生了这种地域叫法。
很久以来,玉米就被世人公认为“黄金作物”,不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还含有核黄素、钙、镁、硒、多种维生素、脂肪酸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们预防心脏病、癌症、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不禁引我思索:为什么粗粮杂菜的平淡生活养人,而精米细面的城市却会让人生出“食病”。
糊汤这种吃食不仅其貌不扬,甚至在许多外地人的心目中,还会贴上“黑暗料理”的标签。但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作为主要饭食的糊汤可以说养活了几代商洛人。而今国泰民安,人们生活富裕了,作为一种地域美食的糊汤也恭列宾馆酒店菜单之上,不仅承担起了新的“养活几代人”的作用,而且还承担起了传承家乡情怀的责任。困难时期,糊汤的存在承担的是救命功能,现今开一个早餐小店虽然也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度日”功能,但更多的是传扬一种美食和一种情怀。所以我想说明的是,时代不同了,困难时期的养活几代人和现在所说的养活几代人,那还真不是一回事。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商洛人日常的餐桌上时刻可见糊汤的身影,区别只是家境好的碗里的糊汤稠一点而已,衡量的标准是能浮住酸菜,以至于朋友间遇到得意的事总会调侃一句:穷人也吃一回稠糊汤。
让糊汤变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了主料玉米糁什么都不加,放锅里小火持续熬并不停地搅。小时候,经常就是看着母亲在灶台边搅糊汤,母亲间或要忙别的事,就会指派我上前去搅一会儿,那就是我最快乐的事。另一种是在主料玉米糁子里添加红薯、土豆或是蔬菜,至于加红小豆、四季豆等豆类那就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事了。我父母都是“公家人”,家庭条件不算困难,糊汤不至于弄的稀汤寡水,但也达不到浮住菜的程度。为了增加耐饥性,母亲常常会在糊汤里煮上晒干的红薯片或土豆片,特别是煮软的红薯干,嚼起来甜甜的、劲劲的,是我们当年的最爱。但在物质匮乏的当年,红薯干和土豆干也是稀缺的,土豆干可以自己偷偷晒一点,红薯干则时常还要从相邻的河南省偷着找人往回捎。之所以用“偷”这个词,是因为当时物资都是统购统销,私下里交易是要被认作“投机倒把”的。因为当时大都是找开敞篷卡车的司机捎,所以,让人捎红薯干有两怕,一是怕运输途中遇到下雨,这样红薯干会生霉点,煮到糊汤里会发苦;二是怕运输工具是拉煤油的车,红薯干极易吸味,煮到锅里煤油味总是去不掉。即便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大人也是舍不得扔的,仍是坚持煮了来吃。现在给孩子讲起我的童年,本是想教育他忆苦思甜,结果却是听得他们一脸羡慕并激动不已,认为这些都是传奇,想批评几句,又想不出他们哪里错了,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你们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糊汤曾是养育了商洛千万大山儿女的乳汁,沁润着商洛人走遍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也忘不了的母亲味道,饱含着离乡游子们时刻眷恋的家乡情,所以在当今“秦岭最美是商洛”的这片土地上,售卖糊汤的小吃店仍是比邻皆是。不同的是稀糊汤变成了稠糊汤,就是稠到用筷子一挖就是一大块的那种。早起入路边小店,端起店家递来的搪瓷碗,双手稳稳地托了,一边用筷子挖着从碗的一个角落吃起,一边嘴里吹气使其表面温凉,同时用舌头轻轻在碗边吸吮,如蚕食般,将一碗糊汤吃得干干净净。此时,哪里还会想什么山珍海味和鸡鸭鱼肉呢!一天的情绪都让这碗稠糊汤慰藉了。
除了色泽金黄的本味稠糊汤,还有许多人喜欢吃红豆稠糊汤。这个需要的时间有点长,先在开水锅内下入洗干净的红小豆或四季豆,待豆子煮到七八分熟的时候,在锅内加入细玉米糁,也要每隔几分钟搅动一次,等到玉米糁和豆子全熟而且粘稠了,一锅色泽红亮的红豆稠糊汤就好了。在商洛,不论是红小豆熬出的还是四季豆熬出的,都被称为红豆糊汤,味道相差也不大,区别只是你给店主点要的是大豆糊汤还是小豆糊汤。
真正让一碗普通的稠糊汤焕发出神奇的,是店家搭配的那一小碟酸菜。商洛的酸菜,跟别的地方有点不太一样,早先都是用白萝卜缨子做成的,现在则是拿芹菜来做。将西芹洗净、切碎、焯熟,然后放入缸中加入凉白开,等待自然发酵。全程不用加入任何添加剂,如此做出的酸菜,透着自然发酵后那种温和的酸香,临到上桌时,再配以些许菜油并葱花炒过,搭配稠糊汤来吃,真是一个美味。现在和稠糊汤搭配的还有一种腌菜,是用莲花白切丝,加食盐、味精、十三香等调拌,最后炝以热油,虽说原料简单,可味道也很美味。
糊汤面算是和糊汤同根同源的“直系近亲”。商州多山地,土地贫瘠。无论我们的祖辈如何的精耕细作,一年也只能收一季玉米和一季小麦,而且收成极其有限。因小麦的产量极其低下,麦面那时在商洛就是稀缺货,普通百姓家庭,一年到头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白面。于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为了调剂伙食,粗粮中加细粮的糊汤面就应时而生了。农村人每天两顿饭,早上的糊汤,下午的糊汤面,就是农家标准的食谱。据母亲回忆,那时城里人是吃三顿饭的,三餐中必有一顿是糊汤面,但比起农村家庭来说,稍微高级一点,就是酸菜提前倒点油炒一下,或是葱花、蒜苗切碎,加食盐用油炒过,用以配着糊汤面来“淡口”,有时还用猪油炒一碟辣椒就着糊汤面吃。
如今店面里售卖的糊汤面早已不是母亲年轻时的那种糊汤面了,物资日益丰富的今天,糊汤面早已成了我们在精米细面、大鱼大肉吃腻后用来养生或是调剂口味的“改日饭”。有这样一个段子:用餐时段如果两个熟人见面,一个问:“吃了没?吃的啥饭?”另一个答:“吃了,糊汤面!”那口气配以脸上满足的表情,绝对是土豪炫富版的。
现今的商洛糊汤面都是改良版的,土豆、红萝卜切厚片,上油锅中炒,翻炒时加入盐,炒3分钟后,加水,放入泡好的黄豆,待水烧开,加入玉米糁,待玉米糁和土豆、黄豆熟透了,下入面条,下来就是文火慢熬,让其相互融合。等待的时间里,架起另一只锅,将豆腐切成小细条,用油煎至金黄,端上餐桌前,几下里往一块一烩,糊汤面就成了。另配一碗油泼辣子、一碗炒青辣子、一碗葱花或蒜苗做食用的辅料,食用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实在是不要太爽。这时如果有人提出用米饭肉来换这碗糊汤面,平日里大方的商洛人一定会连声说:“不换,不换,不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