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延定分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陕西交控集团和运营管理公司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紧扣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狠抓运营管理工作,结合辖区路况实际,着重从“美化路容路貌、狠抓路域环境、强化应急处置”方面入手,多点发力,精准施策,擦亮“护路”窗口,实现了路基边坡完好,路面平整整洁,桥隧结构物稳定,交安设施完好醒目,绿化物长势良好,不断提升路况水平,努力打造延定高速“快捷畅通”的服务名片。美化路容路貌 递交“形象”名片维护交安设施,保障设施设备完好。各管理所及时增补缺失轮廓标、防眩板等,维修破损铁丝网隔离设施;清洗沿线防撞钢板、隧道内六类标识,保持标志干净整洁,指示作用良好。同时对标行业规范及养护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换,对存在隐患的部位根据现行规范加装警示设施。及时更换因长期暴晒褪色的反光膜,对团雾路段爆闪灯进行更换,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反光效果良好。修剪沿线绿化物,提高辖区路容路貌。分公司坚持以“人工+机械”方式强化辖区路面保洁。根据季节特点,对生长迅速的过盛绿化物进行清理,防止遮挡标志标牌,采取修剪定型、浇灌施肥的方式加强绿化养护管理,将道路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相融合,着力打造“畅、洁、绿、美、安”的高速通行环境。及时修复病害,保证道路安全畅通。各管理所安排养护人员加强对辖区道路病害排查力度,重点对路面、隧道洞口以及高边坡等部位进行排查,利用随车配备工具,现场对零星堵塞、路面抛洒物进行处理,并安排施工人员及时对路面裂缝、坑槽、伸缩缝堵塞等病害进行修复,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狠抓路域环境 递交“品质”名片广泛动员,丰富宣传工作。分公司继续以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为主要任务,对沿线村镇密集路段存在的路域环境突出问题,通过“因地制宜”宣传思路,组织安全路产巡查人员深入沿线村镇、社区以及驻地企业等地,通过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宣传服务点等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全面提升沿线群众爱路护路意识,确保宣传成效显著。加强巡查,立足隐患整改。各管理所认真落实分公司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相关要求,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各管理所安全路产中队加大道路巡查频次,针对随意侵占公路用地、公路沿线广告牌、桥下堆积物、随意倾倒废弃物等行为,增加村庄密集、路域环境复杂路段的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和治理各类侵占路产路权违法行为,努力将侵占路权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保障路产、路权完好。协调联动,深化治理成效。分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强化联勤联动,针对路域环境问题“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严格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通过路警联动巡查、交叉巡查、错峰巡查以及重点路段多巡查模式,全面强化路面管控,集中整治路面抛洒现象。严格审核把关涉路施工流程,规范施工区域安全标志的摆放,做好现场交通秩序引导、路产路权保护等工作,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规范施工,确保防范措施有力到位,为司乘提供安全畅通、干净整洁的通行环境。强化应急处置 递交“服务”名片及时调度,发布信息,合理引导公众出行。分公司充分发挥监控职能,严格按照规定开展视频轮巡,全天不间断实施全路网监测,加强设备运行监测,细致排查各类隐患,加强重点路段监管,及时发现道路突发事件,做好路况信息发布,合理引导公众出行。同时及时完善突发事件信息联络机制,细化信息资源共享措施,进一步做好路网运行状况掌握和突发事件处理,有效提供上传下达的支撑服务,进一步提高路网运行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多方联控,快速处置,全力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分公司健全优化路产保畅、养护、机电和视频多种巡查协同机制,深化路警联勤联动,突出预防为主理念,重点做好特殊时段和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保通工作,加强与属地气象部门协作,做到实时天气精准预判,提前做好应急保畅各项工作,会同交警部门快速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尽力减少道路管控,最大限度让路于民。提升服务,展现形象,全面提升司乘通行体验。分公司结合实际,将文明服务活动落实与道路保畅相结合,着力打造“畅、洁、绿、美、安”五大体系,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将每个体系逐字进行细化和延伸,积极推行“志愿服务”理念,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竭力为过往司乘提供车辆加水、维修工具等延伸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交通出行需求,全面提升司乘通行体验。下一步,延定分公司将坚持统筹兼顾,结合辖区路况实际,积极拓展“党建+”品牌养护管理“效率+、舒适+”体系,深化“机械+人工”的日常养护模式,建立完善路容路貌整治长效机制,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公路标识规范醒目,公路绿化四季有景,为司乘提供“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通行体验。强化路警联动和路产巡查、养护、收费协调联动的“三个联动”应急保畅工作机制,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处置道路突发事件,守住“稳”的底线,保持“进”的姿态,奋力实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努力让延定高速公路成为塑造文明、展示文明、传播文明的重要窗口。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