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塬:研读中国历代政治制度“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先生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从秦汉的郡县制到唐宋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专制集权,每一种政治制度的出现、发展及其最终的命运,都被钱穆先生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得栩栩如生,让我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清晰的认识。钱穆先生将对政治的研究,归纳为“制度”与“人事”两个维度。为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变化,他围绕“政治制度”提出了几个重要见解:制度与人事息息相关;制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制度耦合的;制度会随着人事的变动而不断变动;制度往往有其现实的推动因素;制度会受限于时代;研究制度也往往要研究当时的文化。由此,钱穆先生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入手,开始调查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中国政府制度的演变。分门别类地讲述了这几个朝代“政府组织架构”“政府人才选拔机制”“政府的赋税制度”以及“政府的国防和兵役制度”。比如,汉朝有“六尚制度”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和文秘,“三公九卿”作为实际的政府领导集团,由“侍御史”进行监察。皇权与政府往往混淆,甚至导致“王莽代汉”事件的发生。汉朝的人才从太学毕业中选拔,由郎官担任官吏,使人才选拔有了一定的科学性。汉朝的中央和地方之间施行“郡县制”——由郡县上传“计薄”到中央,而中央派“刺史”进行监察。官吏任用虽是中央指派,但“吏”则是由衙门首长自己任用。地方有着一定的自主权。汉朝经济上“轻徭薄赋”,但更多是地主受益,最终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朝的兵役是全民皆兵,在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壮丁“二十受田”意味着经济独立,同时也需要承担兵役……钱穆先生指出,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条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和弊端,因此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珍惜和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同时,书中对政治制度得失的反思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制度调整时,社会领导者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确保制度变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万荣:高屋建瓴又语重心长近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其纵横中国历史两千年,指陈历代政治得失之精要大义所折服,先生对近现代人以“时代意见”否定“历史意见”的谆谆矫正,对未来社会的殷殷期许,令我受益。先生选取具有鲜明特征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为单元论述。每单元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得失检讨等五方面铺陈史实,综合剖析,使读者洞若观火,如身临其境;知历史兴衰,明长治久安之道。其史料详实,剖析时政成因之透彻,具陈历代制度利弊之深刻,审古察今,启迪后人之金玉良言,既高屋建瓴又语重心长。譬如讲汉,论皇权之外有相权,中央与地方职权有划分;最初“租庸调”制为民置产,“察举”制用人选贤,兵役制“全农皆兵”“兵农互依”等,都因其合理性和制度与人事相结合的时代性而相得益彰,这便是大汉强盛之根基。但后来因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政府的减税政策全失功效,察举制度流变为门阀新贵族林立,兵役制度也失去了初心。再如讲唐,从盛唐两税制的“量出为入”、到一违旧制的“量入为出”,再到田租改为货币征收,牺牲了传统的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无形中维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导致贫富不平等,造成“府兵”制度之下的兵源枯竭,边防只能用雇佣兵,安史之乱也就在所难免。讲宋,则内忧外患,立国而无国防。因汲取五代藩镇之患,抑武兴文,虽人文空前,但终因王安石变法失败,外患长逼唇齿,亡也亦然。明代,先生从废止相权讲到六部九卿的各不相属,又从内阁制度诠释了人事与制度相混淆下的难堪与流弊。如名辅张居正虽颇得治功,却遭朝野诟病;皇帝集权,却又懒政而致宦官专权!八股文把秀才变为学究,朝廷限制胥吏入仕,却导致天下胥吏为乱为患。再加上“卫所”制度承平积久,武库之刀,竟杀不死一头牛!如此国情国防,何言国之运祚?至于讲清,无以论制度建树者,是因它所谓的制度,都是根据明代制度,再加上满清部族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利益出发。所以全只是法术和私权的奴役与统治,更不见制度。“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先生在五讲之外综述部分,为后世提出一道命题: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被打倒了,我们因对历史传统政治不满意,而要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么?诚如先生所言,现在的“时代意见”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历史意见”。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实应构建中国文化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