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笔者参加由陕西交控集团主办、陕西交控建设管理公司承办的2024媒体进项目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兵马俑专用线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了解项目进度,感受新技术、新设施赋能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变化,感受交通人为成就公众美好的出行体验而进行的努力奋斗。项目建设的高难严作为通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必经之路,兵马俑专用线公路改扩建项目是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起点位于连霍高速兵马俑枢纽立交,止于临潼区代王街道胡家寨村,终点设连接线与秦唐大道相接。路线全长6.15公里,同步建设终点连接线0.749公里。全线采用既有兵马俑二级专用公路单侧或两侧加宽方式改扩建。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桥涵设计荷载等级采用公路-I级;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的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项目新增占地444.49亩,批复概算8.329亿元,建设工期2年,计划2024年9月底建成通车。项目副处长杨新红介绍说,项目建设中文物保护要求高,全线约4公里路段处在秦始皇陵一般保护区内,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协调压力大,工程建设中需在保证文物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各项施工组织,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文物保护区的扰动,同时在施工期间文物挖掘保护工作周期较长,对项目推进影响较大。交通保畅难度大,拆除重建上跨S108钢箱梁桥是项目保通的重点和难点。S108线路是区域内重要的交通运输干道,日常车流量非常大,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过程中确保正常运行难度大,保通方案、措施、管理要求高。施工组织复杂,环境协调因素多,项目采用既有兵马俑专用线道路拼宽施工,旧路中断交通多达26处,项目两侧受控因素多,涉及四个街办,沿线村镇密集,铁路、国省干线、军事设施、厂房、管线等重要构筑物多,施工作业面狭小,施工组织困难。涉铁工程施工要求严,兵马俑改扩建项目下穿陇海铁路框架桥北侧长度53.43米,南侧长度32米,公铁交叉斜交为35°,为全国顶推施工作业中最小角度,且铁路方向跨度23.6米,已达框架桥跨度设计极限,同时克服陇海铁路线运输任务繁重,列车频率高,作业窗口期短,高温天气等因素,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古风与现代科技交融为将连接连霍高速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区的兵马俑专用线公路打造成为文化生态旅游样板路,项目从收费大棚造型,智慧交通以及交通安全设施颜色、型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一路走来,沿途就能感受到满满秦风——不同于一般高速的绿色护栏,这条线路的护栏为专门定制,呈现在眼前的是棕色的充满历史气息的定制护栏,还有采用秦半两元素的防眩板型式,景观护栏、彩色防滑标线等方面也突出了秦元素文化。收费大棚以秦汉(汉承秦制)殿宇的庑殿屋顶为原型,用现代结构形式和轻型材料进行概括化表达。以主流的古建筑继承表现手法,简洁洗练地展现秦文化主题。项目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收费站棚,还有陕西首个“无人值守+双层智慧云舱”收费站。在兵马俑智慧收费站,杨新红介绍说,“这是一个有自助发卡机器人、自助交费机器人、智慧云舱等先进技术及窄岛化设计的智慧收费站。当车辆经过时,自助发卡机器人会通过激光传感器和视频人工智能设备,智能感知车辆高度、车窗位置及车辆停靠距离,选择合适的发卡位置,从而准确地将通行卡递送到驾驶员面前,不用大家再使劲伸胳膊。智能交费机器人则兼备ETC识别与智能人工交易功能,采用上下双托盘设计,司机只需将卡投入收卡板中,即可扫码支付并出站,实现了客货车辆无人化收费,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收费纠纷,通行效率将相比传统人工收费车道提升了40%以上。”窄岛化设计也是兵马俑收费站智慧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将收费岛宽度由原来可以放收费亭的2.2米缩为1.2米,节约的部分拓宽最右侧出口车道,这样在车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期间,可在最右侧车道以临时隔离方式增加一条临时车道,从原本的11条车道变为12条,提升通行效率,并实现ETC车辆收费站出口“准自由流”通行,为实现收费“无人化、非现金、快速通行”提供高效解决方案,为公众出行提供便捷服务。此外,一旁智慧云舱内置的云控系统可使一名工作人员同时兼顾多条车道,实现远程监控和即时沟通。当司乘人员遇到取卡或交费问题,按下求助键,云仓远程管控人员可立即进行干预和处理。在人员需求缩减了60%的同时,通行效率则提升了40%。与此同时,收费站还会设置光电标志牌,实时提供兵马俑景区停车场车位信息,指引游客快速、准确停放车辆。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极大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对加快我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创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区域经济、文化、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 / 图 安立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