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8期 第229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9-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第一版 下一版 >
架子车 的回忆
新闻作者:


段国航:农村最动听的交响
架子车曾是农村最常见的生产工具和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
架子车使用方便,只要驾驭的人足够有劲,不管天晴道干,还是泥泞不堪,它都能带着农人的希冀到达任何地方。我儿时记忆中,农村人拉土垫圈、运砖取水、收草割麦、拉椽运木料、卖棉花、交公粮都会用到它,带病人去医院、拉老人去赶集都会看到架子车。相较于拖拉机、三轮车等聒噪的机器,负重的架子车轴承“吱呀吱呀”地磨着车轴的声音才是农村最动听的交响。
架子车主要由车辕、车厢、轮轴、辕绳组成,构造简单、方便驾驭。在我老家仍保留着一辆比我还年长的架子车,虽然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修修补补,还能使用。从一贫如洗拉到小康生活,这辆架子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浸透了我爷爷、我父亲和我奋力拉车的汗水,我的左右肩膀至今都有辕绳勒过的痕迹。
夏收、秋收和耕种的农忙季节,田间地头那一辆辆承载着丰收果实、种子、化肥和麦垛、玉米秆的架子车和那些负重前行的农民,成为农村最耀眼的风景。
靠人力驱动,架子车往往动力不足、前行困难。特别是秋收秋种时经常会遇到秋雨连绵,生产路泥泞不堪,让人苦不堪言。留在我脑海中最深的印象是父亲架着满满一车玉米秆,满头大汗在泥泞的村道上艰难前行的样子,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姊妹给父亲助力推车。父亲肩膀上套着辕绳,稳住车辕弯着腰在前面拼命拉,母亲摁着车厢在后边使劲推,我和弟弟妹妹则分散在两旁卖力推车轱辘,一家人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把历史的车轮不断推向前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道路逐渐从土路演变为石子路、水泥路或沥青路,柴油三轮车、电三摩等现代化运输工具取代了架子车。虽然它尘封于某个角落,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带来的一个时代的记忆却不会消逝。
 (作者供职于商漫分公司)  
惠家欣:农家交通全能手
架子车,这个名字带点乡土气息。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架子车。它虽然简单,却是个全能选手:拉庄稼、搬家、运货,甚至偶尔还能带着小孩子们兜风。架子车不像汽车那么气派、那么快,但它有独特的魅力。
架子车的构造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木质或者铁质的车架,上面铺一块平板,有的还会加个栏杆。底下两个大大的轮子,结实耐用,能在各种路况下跑得稳稳当当。最经典的还是那种“吱呀吱呀”的声音,每推一把都像是在唱一首朴实的乡村小调。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坐在架子车上,被大人推着走。每次村里办喜事,架子车就成了运输的主力军。菜市场、田地里、甚至婚礼现场,总是能看见架子车的身影。车上一堆各种东西,满满当当的,仿佛它有用不完的力气。
当然,推架子车也有学问。有时候车子装得太满,得使出浑身力气才能推得动。路不平的时候,车子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车。所以,推架子车的人都得有点技巧,不仅要力气大,还要懂得如何平衡和控制方向。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架子车在城市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电动三轮车、拖拉机早已取代它的地位,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但在一些乡村,尤其是山区,架子车依然是农民的好帮手。尤其是在那些狭窄的田埂或者小路上,架子车依旧在工作。
说到这里,不禁怀念起那些年架子车陪伴的日子,它承载了满满的回忆和乡土情怀。架子车不仅是一个交通运输工具,更像是过去那段时光的象征。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陈桃宁:父亲的架子车情怀
父亲今年六十五岁,还能拉动家里那辆铁铸架子车,不至于放在角落蒙尘。春天买回来两袋化肥,夏天用它清运菜地的杂草,冬日拉回几捆玉米秆子……看着院子里停放的电动车,弟弟说这是没苦找苦吃。父亲却毫不在乎地一笑,抽着烟说:“架子车好着呢,我慢慢悠悠就当和我的‘老伙计’散步呢,我着急个啥!”手抓车辕,肩上搭上绊绳,弯腰弓腿,父亲就用这最笨重、最土气的搬运方式扛起他年少时的梦想,也扛起他中年时的生活负担。多少年已经适应了架子车的轻巧、自在和沉稳。在父亲心里,一步一个脚印拉车比一脚油门启动来得更踏实。
三十年前的架子车,不仅承载了父亲的期望和梦想,也承担了中国农村人家的生活:盖房拉砖、上地拉粪、秋收拉玉米、磨面拉麦子,出门串亲戚拉老人小孩,就连妇女生产来回医院都仗着它,架子车在农村可谓劳苦功高。架子车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铁制的耐用抗磨,经得住岁月,所以我家架子车留存至今。长长的双臂,比自行车轮略粗的双腿,承重力超强的长方形腹肌,还有结实柔韧的长辫子——绊绳,这人体工学结构既是马车的改良,也与农民千百年来吃苦耐劳、靠力气吃饭的生存模式相契合。架子车,这个算不上发明创造的小小运输工具,给上世纪贫困的农村、劳苦的农民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毕竟它取代了靠抬、靠挑、靠手推的古老模式,提升了劳作效率,带来出行便捷,改变着农村生活的面貌。
1995年,西宝高速沿着外婆家南边的渭河滩架桥通车时,一家人还拉着架子车经过高速公路下面的桥洞,一趟趟从南滩地里运红薯、拉土豆、送西瓜,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如今,外婆已过世好些年了,舅舅的手扶拖拉机换了几茬,院子里的三轮蹦蹦车只有妗子忙活她的蘑菇大棚时才用得着。这都是因为表弟的小轿车已经停在门口,承揽了全家出行任务。而4车道的西宝高速也拓宽成开阔的8车道,又连通甘肃天水延伸成宝天高速。与高速公路交集而行的架子车,朴实淡然地见证了这一时代变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手扶开始排挤架子车,它“突突突”地冒着黑烟成为富裕农户的象征。进入二十一世纪,脚蹬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架子车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渐渐被搁置,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上年纪的老人才会收留它、使用它,成为父辈人的惦念。 (作者供职于绥定分公司杨桥畔收费站)  
王锦:拉架子车的奶奶
老家的院子里,有一辆架子车,它铺满了灰尘,轮子是干瘪的,木质也变得疏松了。因年久失修而充满了老态。小时候它可是家里的宠儿,是爷爷奶奶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依仗。它的操作简单,用途广泛,不需要太多技巧,只需要力气。
我奶奶天不亮就拉起架子车,开始劳作的一天,架子车上拉过要播种的种子,拉过灌溉土地的水,拉过肥沃土地的农家肥,也拉过丰收的玉米、麦子。通过架子车,奶奶将自己的那一片天地经营得很好。同时,这辆架子车也承载着我的童年,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架子车上度过的,为了方便照顾我们姐弟几人,奶奶不管到哪里都带着我们,她不会骑自行车,一直用架子车拉着我们姐弟几人,我们几个坐在架子车上,欢快地唱着歌儿,斗着嘴儿,而奶奶拉着架子车,淌着汗,一脸幸福地看着我们姐弟打闹,依稀看到奶奶的背被架子车压弯了。
转瞬即逝,二十多年悄然过去,奶奶进入耄耋之年,拉不动她的架子车了。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运输工具出现和普及,架子车逐渐退出生活的视野。收麦我们用收割机,略过了割麦、打麦、运输的过程,收完之后就直接去晾晒了,省时、省力。出行有私家车,跑得更快、更远。有需要运输的货物,也有三轮车,只需将东西放进车厢,拧动手把。不止这些,高铁、地铁便利着我们的出行,以前感觉千里之外难以抵达的地方,现在几个小时便到了。奶奶也可以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