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孟庆林宁陕地处秦岭南麓,地形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南北为长,东西为宽,海拔最高处2965米,最低处540米,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宁陕县处于承南启北的位置,210国道贯穿南北,是通往陕南乃至四川、重庆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三线”建设时期,还是今日,都承担着重要运输任务。今日的宁陕还有西安后花园、安康北大门之称。宁陕县城,亦称关口,坐落在群山之间,宛如一颗心脏扎在秦岭山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这里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山水画。我与宁陕的故事,正是在这方山水中缓缓展开的。2008年,我入职陕西高速,被分配到宁陕管理所。初来乍到,我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深吸引。宁陕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座县城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子午道上,还是徜徉在县城的街头巷尾,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宁陕的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令我叹为观止。历史上著名的五郎关便坐落于此,作为古代子午道的重要关隘之一,五郎关以奇险无比的地理特征,成为通往四川的重要孔道。唐代时,子午道已修成相当规模的驿道,四川产的荔枝能够迅速运抵长安,供皇室享用。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对这一历史盛况的生动描绘。宁陕之名,寓意深远。因地理位置险要,宁陕成为进入关中的屏障和南大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政府在此设五郎厅机构,直属西安管辖。到清嘉庆5年(1800年),秦岭一带常有乡民啸聚山林,与官府对抗。为了维护治安,清廷在此设立宁陕厅,取“陕西永宁”之意,在其关口筑城建镇并命名“宁陕镇”,意为“镇守五郎关口,确保陕西安宁”。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宁陕县。追溯宁陕的历史渊源,我们发现,早在商周时期,这里便有先民居住。汉魏时期,村镇已颇具规模,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变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记录了宁陕的兴衰更替与沧桑巨变。如今,宁陕被称为秦岭之心,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独特的魅力。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