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4期 第231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11-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武关道
新闻作者:

商竹:又见阳城驿
在商洛,唐时称商山路,今为312国道。当年阳城驿,蝶变为4A景区。这座千年古驿,曾数改其名,串起数位唐宋文化名人,演绎了一段沉重而难忘的历史。
据考证,商山路在今商洛境古驿约有12个,除安山、北川两驿外,其它均见之于唐诗。这些驿馆,大抵根据附近的要地、关隘、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而取名,如蓝田、武关两驿附近有蓝(田)关、武关,仙娥驿附近有仙娥峰和仙娥溪,雒(洛)源驿临丹江(昔称雒水),棣花驿附近有棣花山,桃花驿当地多桃树等等。一些驿馆另有别名,如临近四皓祠(墓)的“商州馆”,又名四皓驿;层峰驿内种植了几株粗壮的桐树,又名桐树馆。武关东的青云驿,可能与商山路又为科考之路有关。陕豫交界的阳城驿,大概因其地处秦岭之阳、且为古城遗址而得名,不料却与唐贞元名臣阳城的名姓相同,引起争议。
提起阳城(736—805),如今可谓网红官员。他少小家贫,遂入集贤院作抄写书吏,得以苦读经史。人到中年,考中进士,复于中条山隐居。彼时学子入仕,或者正儿八经参加科考,或者拉关系走明经一途,或如李白一样可怜巴巴地“遍谒诸侯”,或者隐居名山,待价而沽,走“终南捷径”被皇帝招用。阳城在隐居时,曾拒地方大员李泌之邀。但当李泌拜相后再次相招,他还是入朝作了谏议大夫。君子得其位,则思死其官。可是数年间,阳城以长安酒徒自居,竟然庸碌无为,令人失望。为此,青年韩愈作《争臣论》,对其冷嘲热讽。
其实,刚直的阳城是不屑于为一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小事正词直谏的。要干,就要干一票大的。794年,贤相陆贽遭受排挤,奸佞裴延龄即将为相,众皆敢怒不敢言,此时阳城挺身而出,犯颜忤旨:“脱以延龄为相,城当取白麻坏之。”“阳城裂麻”之后,先被打发到国子监作司业,随后被贬道州。柳宗元为此作《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盛赞阳城有“博厚恢弘之德”。
阳城应当是经商山路抵道州的。在唐代中期,商山路作为长安通往东南的捷径,仅次于“大路驿”(长安至洛阳的两都驿道),被升格为“次路驿”,即全唐第二驿道。唐人奉使、贬谪、赴考、游历等多取道此途,“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李涉《题武关》)。
在道州,阳城“封五龙侯,罢矮奴贡,自囚入狱”,多有为民请命之举。此时的韩愈,终于懂了阳城,在《送何坚序》里,将阳城比作鸟中之凤,希望道州父老子弟“服阳公之令”。白居易作《道州民》,称颂阳城之举:“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阳城遂被尊称阳公、阳谏议、阳道州,入传于《旧唐书》。
继阳城之后,商山路也见证了“韩柳”“元白”诸诗人、官员的贬谪之痛。倡导“文以载道”的韩愈两遭贬谪,在蓝关长叹“云横秦岭家何在”。柳宗元两过商山,作《商路孤松有感》。白居易“七年三往复,留诗十余首”,元稹七经武关,容颜憔悴,饱受精神折磨。一寸商山路,一缕贬官愁。堪画亦堪行的商山路,因之涂抹上浓重的悲怆色彩。
正是敏感的元稹,发现“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对于神一样存在的阳城,他实在不忍心让行人直呼其名,遂援引羊祜碑改名堕泪碑的旧例,作《阳城驿》:“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对于极品好友的倡议,白居易在和诗中,亦作800言,同意将阳城驿“改为避贤邮,大署于门楣”。
20多年后,杜牧行经商山路,发现此驿改称富水驿,提出“驿名不合轻易改,留警朝天者惕然”,他以为,保留阳城驿名,可以警示在朝为官者,使得“名存教可施”。
时至赵宋以后,京都东迁、北移。曾为长安近辅的商州,一落为寂寞偏僻的贬谪地,而“邮传之盛,甲于它州”的商山路,旧驿废弃,也失去往日繁华。991年秋,诤臣王禹偁初贬商州,览元、白、杜之诗,“验之图经,求诸郡境,则富水地存而驿废,阳城之号遂莫知也。因作风诗,申明三贤之作。”出于“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他作长诗《不见阳城驿》,一咏三叹,使得阳城驿名传天下。以后,王禹偁二贬滁州,三贬黄州,一生三黜,被苏东坡称为“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纵观历史,不乏令人唾弃的庸吏、贪官、奸臣,但更涌现出诸如阳城、韩愈、王禹偁这样令人敬佩的诤臣、清官、前贤。是什么让后者不合时宜,自甘贬谪,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坚守初心,践行仁义之道。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时代,应当不断被传承、创新,以新的使命担当,缔造新的辉煌。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周亚娟:
棣花驿,时光深处的记忆
深秋的棣花古镇清风老街,柳色染黄,枫似丹霞。蓝天白云下的千亩荷塘荷叶将枯,莲蓬正举。坐落在清风街西头的棣花驿,沐浴着料峭的秋风,静静地守候着流淌的时光和探访者的步履。
古代的车马慢,没有车站,只有驿站。在长安城东灞桥至河南内乡柒於镇约600里商於古道上,分布着20多处驿站,棣花驿是其中一处。它位于“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丹凤县城西20公里的棣花古镇,是“夜亦有行人”的“商山名利路”的重要驿站,建于春秋战国年间,兴盛于唐朝,撤销于民国。
走进驿站四合院,迎面是一堵栩栩如生的“王姬之车”浮雕墙,源自《诗经·召南·休彼秾矣》,描写周王之孙与齐侯之女新婚场面。诗句“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怎么如此的浓艳漂亮?像盛开的棠棣花一样!这也是最早出现的“棣华”二字。院子东侧是一个小三合院,院门题字“乐天驻”,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塌处。白居易任职期间,先后七次往返商於古道,留下30多首诗篇。其间曾两次入住棣花驿,题诗两首,一首《棣华驿见杨八题梦兄弟诗》:“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名作棣华来早晚,自题诗后属杨家。”一首《赴杭重宿棣华驿见杨八旧诗》:“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羡君犹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这两首关键词为“梦兄弟”的诗,情真意切,层层递进,推动了将“棣华”更名为寓意兄弟情深的“棣花”。棣花,也就是棣棠花,花朵重瓣多蕊,开花时贴枝而生,整个枝条上开满紧密相连的金黄色花朵,象征兄弟间相互扶持与依靠。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出现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牌三百里。急递的驿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搁押,搁押的依法论处。传送或收到文书,必须登记发文或收文的月日朝夕,以便及时回复。文书如有遗失,应立即报告官府。吏臣年老体弱及不足信赖的,不要递文书。征召文书上写明须急到的,却没有到达,应加追查。在南耳房古代邮驿文化展示厅,看到这些关于古驿站的功能、起源、运行发展、人员配备、管理、邮使金牌、驿站法律等等介绍时,不由得感慨万千,那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可谓环环相扣,落实、执行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比现在还要严格。
在驿院西侧题为“驿丞”的三合院里,我看到对驿人失职的责罚:如唐代,驿递不能按照规定行程抵达的,滞延一日,要受到杖八十的处罚,滞延两日,再罪加一等。当时有关征讨、掩袭、报告外境消息以及举发反叛消息之类的军务消息更强调军务要速,若驿隶延迟一日判处徒刑一年,延迟11日判处流放至2000里以外,罪加三等。如果因为延迟送达而致使军事计划不能实现的,耽误一天即加判役流。如果因为驿报送递行程稽留致使民户、军人、卫士、募人、防人一人以上被捕或阵亡,或者使诸城防务受到损害的,要处以绞刑。这些严苛的制度保障了邮驿正常运行,却也渗透着底层驿人的汗水和血泪。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携带文书的驿人,在漫漫驿路上,餐风饮露急速前行,他们踏平了多少艰难坎坷,遭遇了多少凶险危急……
宣政堂、驻节堂、议事厅(茶社)、驿舍、伙房、马厩……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棣花驿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消息和物流传递任务。它是古代驿站的代表和缩影,而中国是驿站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历朝历代共同奠定了当今邮政系统、高速公路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现代交通的基础。
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在的快递行业十分发达,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没有快递寄不到的地方。但是打开记忆,我们依稀可见那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队,那清脆悠扬的铃声,那身披斗笠、蓑衣被唤作驿隶、驿卒、驿夫的驿人。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周峰:雪拥蓝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文公因上表力谏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即便时值正月,秦岭云横雪拥,他也不得不以获罪之身在愤慨、委屈中仓促离家远行。
彼时,以长安为中心南下的路线,一是出潼关经洛阳至扬州、苏杭;一是经武关、子午、褒斜等道翻越秦岭,过荆、襄、鄂、洪诸地到广州,或由汉中入蜀转往黔州。盖因翻秦岭南下可大大缩短时间,所以仕人被贬多选此途。
对于大半生仕途蹉跎,五十岁才因平淮西叛乱有功,而擢升刑部侍郎的韩昌黎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抱着必死之心的离开。
当年,他选择自灞上滋水驿出,向东南经蓝田关入商山,越秦岭武关道南下。当他立马蓝关,不见长安也不见家,那一刻,山高路远,穷途无涯。失路之悲和丧女之痛又如何能让他心存期待地熬到苦尽甘来?又有多少像他这样忧国忧民的人,付出全部心血后,换来的也只是挫败和无奈。
人这一生,可以在困顿磨难中失去一切,唯独不能没了自己。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就是他这般的人。在屡试不第和多次贬谪后,仍能以卫道、明道、行道之心坚守信念,“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以《师说》《马说》《进学解》这样慷慨激昂的文字,领袖古文运动,将激浊扬清和造福万民付诸实践,直至走出人生至暗的阶段。
元和十五年,因逢大赦移任袁州不久的韩昌黎奉诏入朝,再沿武关道回归长安。这一次也是冬天,只是不知在他过蓝关时,有没有再遇到云横雪拥,而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慨叹。
从国子监祭酒到兵部侍郎,再转任吏部侍郎、升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他这一生半世起落,未曾媚流俗而求苟安,这期间,除过性方道直,又有多少得失淡然。
人生在世,虽然很多时候的成败在于一念之间,但若你能咬紧牙关,每一次告别都会是新的起点。只要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即便没有太阳,天也会亮。 (作者供职于华阴公路段) 

吴石开:武关与六百里商於道
秦之四塞,关中大地,老秦的位置处在四方关塞以内,故称关中。四关,东函谷(另有潼关一说)、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另有金锁关一说)。老秦的南关不在正南,在于出向东南的方位,如今的遗址是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武关河北岸,出东南方向,就是沪陕高速的走向,与商於古道线路基本一致。
沪陕高速沿线以蓝田、丹凤、商洛、竹林关、商南西等站点与武关道的关联最为密切。“楚水秦山古战场”,谭嗣同在《武关》中如此形容。“驻马几多愁思苦”是寇准《秋日武关道中》所叹。尚未查证到丰富细腻的关于寇谭二位诗作的背景来由,难道是因为“武关会盟”?不能把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说成不光彩,怀王以其节烈拒绝秦王割地的要求,以客死老秦为结局。要晓得,楚怀王即芈槐,宣太后芈月是他妹妹,秦昭襄王嬴稷是芈月的儿子、芈槐的外甥。如此拆解,似乎更加有趣更吸引人。史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论断,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才有如此顽强坚韧的战斗力。正是这听起来比虎狼秦师还要虎狼的楚人,却奈何不了武关这一商於道的险要咽喉,关中至荆楚的路途并不是大道朝天。
武关,原称少习关,因少习山得名,早时老秦君王为彰显文治武功,改名武关。武关东西南北四面皆为关防,依次为:富水关、牧护关、白阳关、竹林关、荆紫关、漫川关、铁锁关、鸡头关。武关与商於道,金戈烽烟,兵家必争,张仪以商於为诱使得齐楚分崩,再以武关之险绝而弱楚国;郦食其为沛公取武关后,汉军直捣咸阳;李自成在商山中精实兵马,两年后破竹披靡取京畿。得商於,扼武关者,可得天下。商山名利路,是这条古道的俗称。南方学子由此进入京师考取功名,南北贸易的行商熙攘往返将本图利。韩愈、白居易在这一路留下传世名篇。
韩愈被贬出京师,加之丧亲的打击,这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真是历经恐怖而来,低谷的心境,展眼云山,多是愁绪,叹家何在,马亦不前。次年,韩愈再次从商於道返回京师,祭奠亡女,今次,提振了精神,洞穿了浮云,身心皆坚实,百代称文宗。
号为乐天的白居易在宦海浮沉中也不能顿时解脱,被贬之作《蓝桥驿见元九诗》,君来、我去、下马、觅诗,离去时的风,满是秋风。当君王玩乐不理政时,他请求外放,心底秋风无比肃杀。才思卓绝的白乐天,身心脱落之际,再过商於道,写下《登商山最高顶》,全诗字句飘洒,行间超脱,精神放逸。四望烟云,通秦达楚,名诱利牵,或胜或负,七年三遭,亦未出尘。
公元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将蓝田至内乡700余里商於道重新查勘、修补、疏通,古道焕发了新生命,这一路因而热闹起来,留下柴峪沟、龙驹寨、棣花驿等多处繁华鼎盛的历史印记。
与商於道并行的沪陕高速正是这样一条大动脉道路,它一定能让沿线地方持续兴旺,借苏东坡的话,遥想雄姿英发。
 (作者供职于西商分公司蓝田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