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4期 第231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11-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褒斜道千年春秋
新闻作者:

王丽红:飞栈连云是坦途
古褒斜道从褒谷口出发,沿褒水河谷向北,在留坝姜窝子折向东北方向穿越秦岭,出斜水河谷,经眉县抵达长安。自商周至秦汉魏晋各代,这条路都是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但原有线路尤其是北段斜水河谷非常狭窄,水流湍急,夏秋时节经常受到洪水冲刷,要么栈道被损毁,要么栈道上的淤泥没过脚踝,往来行人苦不堪言。
从唐初开始,人们就尝试将陈仓道北段和褒斜道南段线路连接使用。在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有了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新修“自散关抵褒城”道路的记载。这条路在宝鸡大散关至凤州之间取道河谷开阔、道路平缓的陈仓道,然后从凤州折向东南开辟新路,进入留坝至武休关,再与秦汉褒斜道连接,然后沿秦汉褒斜道南段抵达褒城。这样的连接虽然绕行了一段,但既避开了褒斜道的险峻、陈仓道的迂折,又利用了陈仓道的舒缓开阔和褒斜道的近捷。
绕行凤州的这条路被称之为唐宋褒斜道,也就是连云道的前身。也许是因为道路盘旋于崇山峻岭,高可连云,被称为连云道,道路名称最早出现在元代编修的《析津成》的《天下站名》中,它也被称为“北栈”,对应去往成都的“南栈”金牛道。元、明、清各代都是长安与汉中之间,同时也是首都北京与四川成都间最重要的一条道路,作用远在其他道路之上。
元代之前,汉中向北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都曾被作为官方驿路,而从元代开始,连云道的地位逐步凸显。首先是蒙元统一南北时,蒙军三次南下都取道连云道。这是因为成吉思汗很早就注意到汉中一带的战略意义,确定了绕道汉中“假道宋境灭金”的战略遗愿,1231年他的儿子拖雷率军由凤翔南出散关下凤州后折东南,经武休关南下攻占汉中,然后主力顺汉水而下到河南,在今天的禹州大败金军,金国元气大伤。此后近30年间,蒙古军又两度从凤翔出发,沿连云道进军汉中,然后攻入四川和河南。这三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对灭金亡宋起了关键性作用。元统一全国后,就把连云栈作为川陕驿道北段的唯一官驿。
而元代新开辟了凤翔至甘肃泾川的麻夫川驿路,与京都西去察合台后王封地的驿路连接起来,北起凤翔的连云道,作用随之提升,成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四川成都之间最重要的一条官驿大道。明成祖永乐年间又修通了从乌思藏( 今拉萨)至雅州(今雅安)的驿路,雅州与成都相连接,这样就可以沿金牛道、连云道经陕西去往北京。这条驿路的开辟改变了此前中原与西藏地区往来要走旧时的唐蕃古道,也就是以甘肃、青海为主要入藏通道的旧格局,改为由四川入藏。因为气候条件优于唐蕃古道,也没有唐蕃古道上蒙古部落的侵扰,这条路逐渐成为入藏首选,而出陕入川的连云栈也成为“川藏通衢”。
此时,连云栈道已不仅是联系川陕的重要通道,而且因线路走向还连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数省区,成为联络整个大西南的交通干道与转运中心。全长600多里的路上每40到60里就有一处驿站,共有11个驿站,每个驿站根据规模大小,配备有不同数量的驿马、马夫,并有朝廷拨付的专项管理经费。川藏上层统治者定期进谏朝廷和纳贡行经此道,西北内陆地区与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发展。中原汉族商人和各少数民族商人经由此道,深入内地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更加普遍。物资的交流、宗教的传播、文化的融合在连云道上日渐繁忙与紧密。
秦汉时期的栈道距离河面不高,一般距离水面大约3米—5米,很容易被受到洪水的冲刷,而木结构的牢固耐久性也比较差,易腐朽损坏,导致栈道屡毁屡建、工程量浩大。隋唐以后,人们掌握了开山筑路的本领之后,道路便向更高处发展,一些栈道改为碥道。碥道就是在水流湍急、崖壁险峻但稍有坡度而并非垂直的地段削坡铲石,用铲下来的土石壅砌成的道路。虽然路线可能更为迂回,但却坚实稳固。元明清时,火药被广泛运用到碥道修筑中,更多的险峻路段的栈道被石碥道所代替。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诏令普定侯陈桓补修连云栈道,在褒谷口为避开鸡头关的险峻,就修筑了扁路翻越七盘岭。此后弘治、万历年间,都有大规模维修连云道的记录。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由宝鸡经连云栈道赴汉中视察,沿线看到栈道已是“秦蜀梗塞,羊肠一线,仅供猿狐出没”,随即捐金募工,“烈火沃醋,工日凿之,三月告成,广倍于前”。期间修整险段、加固栏杆,破碎移除山脚挡路的巨石。尤其是青桥铺南有一处,原来上方是陡峭的山崖,下方是约三十丈的深渊,行人几乎是攀爬通行,稍不留神就可能葬入鱼腹,被人称为“阎王砭”,修整后险象全无,改名为“观音砭”。当时的文学家宋琬写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栈道平歌》,由大书法家沈荃书写,在石崖上镌刻八方摩崖,被称为“八个碑”。光绪《凤县志》中记载:“昔之栈阁,改为石路,既省修葺之费,毫无仄险之虞。”
道路更为平坦,维养制度也逐步确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向朝廷上奏,大意是他去年奏请兴修凤翔到汉中的栈道,最近实地踏勘,都已经完工了,但是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应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自此,“随倾随修”的维养制度确立。将拨款作为道路的维修基金,通过商业运营,每月把生出的利息汇入官账中。小的缺损由州县捐资修理,大的修补则动用拨息银,另外还有“岁修费”等专项经费。尤其是道光、咸丰年间,连云道几乎每隔5年大修一次,从宝鸡县始到宁羌州止,木栈道也逐步被石碥道所替代,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沿连云道修筑川陕公路,连云道的历史走向终结。
回望从唐初至民国的约1300年间,连云道作为川陕间的官方大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川陕公路的线路走向基本上沿连云道规划建设,最长的改线只有凤县至留凤关间的一小段,连云道选线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川陕公路、乃至解放后的316国道对其线路走向的承袭,也使得千年古道的生命又有了新的延续……
万荣:褒斜道升级版——姜眉路
我是个三国迷,曾专门自驾走过一次褒斜道的升级版——姜眉公路。
一路上,伴着峰回路转,百卉送香,新修的公路宽敞明亮,时不时随参天林木隐入幽深;时不时与河床擦肩融入崖根水色。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美不胜收。我走走停停,每遇一处栈道遗迹,都要小憩驻足。或仰望壁立千仞之上的石孔,个别石孔中还残存用于连接和支撑栈道的石柱;或听昔日驿站、现在古镇的渔樵闲话,仿佛那蜿蜒于崇山峻岭、忽隐忽现的栈道就在眼前!于古镇吃一碗热米皮,咥一碗菜豆腐。看着游人络绎不绝,村民的生意红红火火,联想到人文地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
再上车,轻风习习,雨雾飒然。青山含黛,郁郁葱葱。想唱几句《三国演义》:“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车过衙岭三国主题文化公园,车到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我一改走马观花的旅程,很是虔诚地朝拜了这两处再现历史的网红打卡地。
衙岭正处南北地理分水岭。相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护灵柩回师汉中,按诸葛遗嘱,于此设伏大败司马懿。故附近有“桃川”之说。其地理标志、人文内涵,可圈可点。汉中的石门栈道风景区,则处于褒斜古道南口之七盘岭附近,是在原遗址内恢复打造的以三国文化为主,兼融刘邦开汉室、周幽王灭褒国、褒姒烽火戏诸侯等历史轶事的仿古一条街,与文化墙、水库风景、栈桥栈道形成综合旅游景区。
如是一行,北起眉县斜谷,南至汉中褒河谷口,我完整地走了一次褒斜古道。要说印象最深的,却是沿途诸多古镇“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沧桑巨变,以及惊鸿乍现的美丽乡村建设……
毋庸置疑,姜眉公路不但是沿褒斜古道修成的穿越秦岭的大通道,还连接着310、316、108国道,可通西汉、十天高速。这对沿线地区进一步与四川、甘肃东南部互惠互通,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褒斜有约说新语,姜眉含黛待君来。曾经的褒斜古道,如今的最美姜眉公路,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安润霞:诗意褒斜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起褒斜古道,李白的《蜀道难》瞬间就回响在我的脑海里。在他的笔下,虽然未曾直接提及褒斜,然而那鸟飞绝巅的太白山脉宛如巨擘高耸入云,路途蜿蜒接连蜀道却无比契合褒斜道的特征,由此,诵读着这些诗句行走在眉县褒斜古道入口,我的心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
褒斜道自眉县斜峪一带向南穿太白,过武关,越留坝,到褒谷,路因首尾地域而名,取褒斜二字,成了古代关中翻越秦岭到达陕南乃至川渝的重要通道。正因褒斜古道是当时交通的南北要道,所以迎来送往之间,文人佳士便留下许多离合聚散的诗句。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一首《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送别友人的惆怅与落寞便弥漫在古道上。果州在今四川南充,因城西有盛产柑橘的大片果区而得名。唐时蜀地偏远,身处关中,王维此刻有着太多的担心与不舍。崎岖蜿蜒的古道伸展入云,友人的身影在车马难行的小径中渐行渐远。耳畔边,猿猴那此起彼伏的啼鸣声不断传来显得无比凄切。伴随着黄昏时分的黯淡光影,子规鸟穿梭林间,既然分别,那就同听这空灵真切的声响吧。
有着相似情绪的还有卢照邻:“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高大险峻、烟云横山的秦岭赋予了褒斜古道太多的离情别绪,而山空音更响,不断传来的猿啼鸟鸣更是催人心弦,此地一别未知归期,一条古道,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寄托。
“自我入蜀门,今已一年矣。既乏督办能,兼负素餐耻。而况鬓发苍,胡宁不知止。上章乞解绶,诏许感不已。虽云此谷险,且遂北归喜”“眇眇葭萌道,苍苍褒斜谷。烟壑争晦深,云山共重复。古来风尘子,同眩望乡目。”蜀地在古代远离政治中心,自然而然地被视作外放之地。自古以来,无论那个朝代,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治世能臣自关中出发奔赴南方,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与炽热的憧憬步入褒斜古道,自此军功卓著,政绩斐然。然而,乡音乡思却是恒久不变的情感主题。无论经历了什么,那份归意宛如期盼宁静港湾的倦鸟,时时刻刻扣击着旅人的心弦。
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太多的诗句却承载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情留在了褒斜古道上,留给今天的我们共鸣。褒斜古道上的山石树木、山峰沟壑都如同历史的书页一般,默默无言却洞察一切,一句句诗词回荡其间,和着缭绕千年的风烟,铺陈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宏大长卷。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