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7期 第232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1-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大湾铺散记
新闻作者:


村庄
秦岭怀抱中,大湾铺村如静谧的画卷,被群山环抱。清姜河如一条银带,绕过村庄,薄雾如纱,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神秘。深秋的午后,我漫步在这片土地,头顶的云朵悠闲地飘过,微风拂过村庄,就吹散了薄雾。
虽已是寒露时节,但生命的活力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几户人家门前的柿子树叶子已经凋落,但红彤彤的柿子却更加鲜艳夺目。石榴树和枣树的果实早已被收获,只剩下残叶在风中摇曳。花坛里的植物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而那些疯长的藤蔓,如顽童,从一堵墙攀爬到另一堵墙,肆意地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村中的小学已经废弃多年,但它的墙壁上依旧刻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偶尔,几位农人扛着农具,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或吸烟,或喝茶,或闲聊,享受着这宁静的岁月。鸡鸣犬吠声中,一只花猫慵懒地趴在墙头,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
老高和他的老伴是村里的养羊人,他们每天赶着一群奶羊,歪歪扭扭地出进于村庄。领头羊的羊毛中夹杂着灰色,显得格外醒目。羊群的记忆并不太好,老高在后边赶,老伴在前面领,尤其是在岔路口,老伴还得用竹竿引导,以免羊群迷路。每天早晚,老高都会把羊群赶到山腰,让它们边走边吃草。这样宽松自在的放牧,使得羊奶的产量颇丰,也让老高的日子变得滋润。每当村里有小孩缺奶,或老人生病,老高总会慷慨地送上新鲜的羊奶。
古迹
村庄是古道的见证者。老子出关、汉刘邦暗渡陈仓、南宋抗金英雄吴玠、吴璘的守护,以及1949年解放宝鸡的英雄们,都曾在这里留下身影。这些历史事件被绘制在村中的文化墙上,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在《渭滨区志》中曾读到过大湾铺遗址的记载,而近年来的文物普查更是详细地记录了大致。该遗址位于村西南5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面积达10500平方米。曾有人在此处发现陶罐和陶器的残片。我想起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他曾在1935年5月8日经过此地,在日记里记载:“再前,有村,曰大宛铺。”12日,他又记:“和尚原在益门镇正南。大宛铺有一张先生,曾亲往。”显然,他是听当地民夫口音而记。
村中有一口官井,井深六七米,井水清澈甘甜,时至今日,仍在使用。井房的墙壁上记载,这口井建于明正德十六年,算起来,已有五百年历史。
村子最南头,有一座慈安桥,看似普通,可读了碑文,方知来历,此桥最早建于明代,桥长6米,宽3.5米,原为实木结构,桥面铺以石条。桥的两侧雕刻有六条龙,东西各一条,桥腹一条,共计九条,因此得名九龙桥。清朝末期,桥因火灾被毁,后由村民筹款重建。
继续前行,是村子的庄神庙,庙前有莲花石雕,庙旁有石碑,上面刻着灵山老母结缘等字样。但庙宇的建造年代却无人知晓。庙宇与清姜河之间的平台上,有村民们在此锄地,也有挑水浇灌蔬菜者,悠然自在。
小道
小道是村外的一条砂石路,与清姜河平行,阳光洒下,将我的影子拉长,影子成了时间的见证者。小道两旁的荆棘,在我经过时,发出细微的咯咯声,它们在低语。微风吹来了崖畔野菊花的香气,芦苇在摇曳,狗尾巴就安静多了。鸟儿们偶尔掠过天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为这宁静的午后增添了几分生机。一只猫头鹰隐藏在树丛之间,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
走进那片竹林,曾经的尝试依然历历在目。那是春天时,我曾试图挖取竹根,想要将它们栽种在花盆中。然而,最终没能成功。竹子们似乎并不适应人工栽培的环境,它们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穿过竹林,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偶有蜘蛛网挂在我的脸上。那些随意堆放的木材,更是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只得沿着小路返回,夕阳的余晖依旧洒在我身上。
 (作者供职于陈仓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