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8期 第232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1-1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列子》赘语
新闻作者:

文 / 文 金
天地“大挪移”
看武侠小说,有神功“乾坤大挪移”,可化阴阳之气于周身不殆,功力深不可测,世间无破解者,令人羡煞!
此前闻善知识有论:人日日而食,骨肉发肤气血细胞皆昼更夜替,以至于我已非我而自不知。听后甚是感慨其洞察之锐利!
近读先哲之书,才知此论或来自《列子·天瑞第一》——
鬻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这段话可翻译为(引自周生春、尹协理译注《白话老子·白话列子》第24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8月)——
鬻熊说:“万事万物运动转移永不停止,连天地也在悄悄地移动,谁感觉到了呢?所以事物在那里减损了,却在这里有了盈余;在这里成长了,却在那里有了亏缺。减损、盈余、成长、亏缺,随时发生,随时消失。一往一来,首尾相接,一点间隙也看不出来,谁感觉到了呢?所有的元气都不是突然增长,所有的形体都不是突然亏损,所以我们也就不觉得它在成长,也不觉得它在亏损。这也像人们从出生到衰老一样,容貌、肤色、智慧、体态,没有一天不发生变化;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随时脱落,并不是在婴孩时就停顿而不变化了。变化一点觉察不到,等到衰老来到了才明白。”
如此看来,列子在2400年前就已借鬻熊之口,将天地盈亏、人事消长讲得通透明白。这可是众生平等、人人参与的天地“大挪移”啊!
其实,我们的人生是电影放映机原理的反向解构,貌似顺畅的流动画面,却是由一张张变化微乎其微的定格接续承转而来。受人类视觉辨识度、心智灵敏度的生理性设定所限,人类一方面因功能性障碍而被“完美蒙蔽”,另一方面又反其道而行之,创造出了电影、电视、可穿戴VR系统、脑机接口等混淆虚实之境的机器,更是令人类如堕沼泽无暇自救。
于是,文金仿列子赞:大道轮转,天地密移。万物幻影,接续无隙。吾生吾死,吾死吾生。生死之间,唯悟为大!
“纳鞋底”的大师
列子虽然御风而行,看似云里来雾里去,但却虚而不幻、空而不乏,且常是于关键处下刀,在细节上发力。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朗朗上口,一气读完不但无半点拖泥带水,且满口生津、韵有余香,毕竟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字眼!
可是列子却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盯着这句话,一连三个月都撕扯不开。后来,他终于颔首而笑。弟子问他为什么笑,于是就有了如下回答——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列子作为老子大道的精神传承人,第一句“道生一”就让他跌入了世界哲学的大峡谷,他对道无中生有的玄妙无比困惑——“道”本乃无,岂能生出“一”之有(“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之意译)?在面如枯槁的三个月,他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从无到有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她分别经历了太易阶段,再到太初阶段,然后是太始阶段,最后是太素阶段;此后又有了混沌之态、简易之状;当简易之状再历经了化一、变七、成九、归一循环后,真正的“一”才应运而生!(这是多么曲折玄妙、跌宕不羁的创生之路啊!)
人们解不开老子的“道生一”,如同孙悟空一个斤斗云降落凡尘无人得其窍。而列子画出一系列分解动作,连贯起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存在。他讲得那么精微、绵密、真切,如同纳满密密针脚的鞋底,那种横平纵直、鬼斧神工的技艺,打消了对于鞋底是否牢靠与耐用的所有质疑!
列子是骑着风飞行的大仙,而我却把他当作纳鞋底的大娘来论说,不知他是否会笑我的愚痴?!
 (作者供职于陕西交控白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