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长辈讲过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他们经历了“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当我读完朴实的长篇小说《申黎光的峥嵘岁月》时,那些人的故事似乎在这部小说中得以重现。细细品读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读者会为申黎光个体的奋斗历程而感动,也为时代变迁的曲折而感叹。在申黎光一个人的奋斗史中,可以管窥中国社会广阔的时代变迁。小说在一滴水中呈现出时代浪潮,让读者知道了上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近50年走过的曲折与取得的成就。申黎光因为父母被审查只好送到了农村,之后又去偏远山区当知青;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工人,被县委书记赏识后到政府工作,但因为性格耿直被调出了县政府,当了一名警察;再一次回到政府部门工作后,他一路从乡党委书记升迁到市里的领导。回首往事,他体会过乡村生活的艰辛与温情,经历过官场的倾轧和相助等等。申黎光的成长之路就是一部“乡土中国”的变迁史,展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最终在黎明中迎来新生和发展。因此,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知时代发展的前尘往事,可以审视与反思其中的诸种滋味,因而这部小说兼有了“史料”的价值。在申黎光的心路历程中,可以品读出当代中国民众的精神史诗。申黎光的人生遭遇了重重阻碍,起起落落,这一过程是人性真、善、美与假、丑、恶博弈的过程,最终向上向善的力量获胜。申黎光性格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说大话空话,踏实肯干。这是他为民为官的人生信条,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在当时上面对包产到户没有明确指导意见的时候,很多官场中人都不敢冒险做事。县政府秘书申黎光和冀副县长去农村调研包产到户后,大力支持包产到户,但是遭到一些保守者反对。申黎光在县委开会时,说出了包产到户的巨大效果,说不能走吃大锅饭的回头路,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对。对申黎光有知遇之恩的县委康书记非常不悦,他也因此被调离了县政府。从他的遭遇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从保守到开放的这一转变过程异常曲折艰难,从中可以一览国人在精神最激烈碰撞时代的心路历程,是彼时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尽管那个时代渐行渐远,但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精神的回顾与总结,或者说是精神寻根的探索,至今依然能激励人。他的人生追求与自家祖传青铜鼎上的铭文“砺乃锋刃”契合,也是一个国家前行的精神动力所在。在事业上,申黎光从农村到都市,从工人到官场中人人性的种种善恶在其间不停地交织出现,考验着申黎光的人性,也拷问着时代的精神指向。他当知青的时候,因为在工地干活受伤,被自私的生产队长阴大鲁几次三番举报,导致难以离开农村,他只能默默承受。他最终原谅了阴大鲁,而阴大鲁因为作恶被自己的私生子打残;他要当乡党委书记的时候,被举报开车撞死人,经过调查才洗清罪名等等。这部小说里有疼爱申黎光的“婆”(奶奶),有正直的父母,有赏识他的冀副县长,有帮助他的朋友吴艳红等,让申黎光在低谷中感受到温暖,用自己的努力一一化解了危机。在爱情上,申黎光爱过漂亮的同学周一笛,他帮助周一笛渡过难关,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她却转身离去。他最终携手警花于丽君,她在他深陷绝望时帮助他,两个人风雨共进。在对申黎光日常琐屑生活细节的书写中,可以感受小说的人间烟火气。申黎光懂得乡土中国,与虱子共存的生活是他在农村无法忘记的记忆:申黎光少年时喜欢的女孩银弟因为头上长虱子,被家人用敌敌畏洗头而死;他和一群知青们去插队,他带上灭虱灵;他与副县长去乡下调研的时候,也带上灭虱灵。有没有虱子的生活也代表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在农村挑水的细节也让知青看到了乡土中国的现状:男知青挑水时水桶掉到了沟底,找到了水桶后只挑了多半桶水艰难回到住所。女知青还不珍惜水,让他们很心疼;女知青挑水时连人带扁担和水桶滚下坡,人也摔伤了,被枯树根拦住才没有出人命,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乡村面貌骤变,民众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与以往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细节也充满了悬念,比如作品一开始就写道“听到母亲自杀的消息是在鸡叫两遍的时候”,母亲自杀对申黎光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痛苦,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干部子弟变成了一个农村的“黑娃”,和奶奶相依为命。但是他母亲去世消息是误传,这一峰回路转中促成了他的悲欣交集,也让读者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期待。作者当过知青、工人、警察、干部等,经历非常丰富。他在该书的后记中说,写作这部小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但里面的素材却是他几十年的人生“碎片”积累,只是用小说的表现手法予以了再现而已。这也就可以明晰这部作品生活质感的来源,是作家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当然,这部小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语言上还可以精雕细琢些,在结构上也可以更精巧些等。但就整体而言,它是一部值得让人细读与回味的作品,读者会在主人公日常生活的细微里产生共鸣。 (本文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