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2期 第23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4-1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素笔绘春景 深情染流年
读刘小会散文集《春去春又来》有感
新闻作者:

文 / 祁军平
我与刘小会老师的相识,源于共同的文学爱好。她,文采出众,新闻报道、散文、报告文学皆能驾驭自如。她,出生于麟游,而我则在麟游工作了二十多年,我们又都是宝鸡交通系统的职工,因此多了一份亲近。
刘小会老师惠赠的散文集《春去春又来》搁在我书架上有些日子了,我是个懒散的人,一直读读停停。直到清明节小长假,我终于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捧起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眼我就被封面吸引,一位扎着马尾辫、上身穿翠绿碎花裙的少女静静凝望着远山,这山是秦岭,或许是生她养育她的麟游山,她的身影宛如春姑娘,给人无限遐想。书名“春去春又来”寓意深远,既指四季轮回,也象征生命的循环与重生,更隐喻作者在疫情过后,让前半生的荣誉“归零”,重新出发。
这本书凝聚了刘小会老师十多年笔耕的心血,约31万字,分为三辑。捧读这本书,我不禁被她质朴而深情的文字深深打动。她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淌,细腻而真挚,可以用“以小见大、细节感人、生活气息浓郁、接地气”来概括。
饱含真情 书写故乡风采
作者的笔下,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温情。《我热恋的小村》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她出生地的点点滴滴,从迷人的风光到热闹的生活,从赶集到上学,都承载着她对家乡的眷恋。《云端孤途 丈八小镇》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将被誉为麟游“云端小镇”的丈八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完美融合。文中不仅展现了丈八镇的壮美,更通过“丈八爷”的传说、文化墙的彩绘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展现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麟游血条面》是写舌尖上的麟游味蕾;《忙毕》将农村夏收后的悠闲日子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这些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的热爱。
细腻笔触 勾勒温暖亲情
《母亲的妊娠纹》《姑姑》《婆婆》《父亲》等亲情散文犹如一幅幅温情的画卷,缓缓地展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母亲、姑姑等亲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母亲的妊娠纹》通过母亲的妊娠纹,展现了母亲在孕育生命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与付出,以及她对子女无私的爱。作者将母亲在生育、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娓娓道来,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春去春又来》通过回忆与母亲的两次分离,展现了母爱的坚韧与亲情的温暖,文字中既有童年的懵懂,也有成长后的深刻感悟。这些散文是对亲情的礼赞,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书写时代楷模 讴歌责任担当精神
第二辑人物通讯篇章,结构严谨,条例清晰,事迹典型,生动感人。作者通过扎实的采访,深入挖掘身边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深情地讴歌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一个老兵的难忘记忆》描绘了郑仰秦在战场上的英勇和转业后的坚守,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云端小镇致富路》则展现了姚红星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是对乡村振兴的赞歌。《宝鸡有个“民企纪委”》则讲述了冯西见在路桥私企建立纪检委,积极参与社会帮教活动,体现了路桥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报告文学通过讲述不同先进人物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与责任担当。
平民视角 记录防疫历程
第三辑《防疫日记》源自作者在2020年宝鸡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那段居家防疫的日子里,她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封城之下的真实日常。从街头巷尾的寂静到小区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暖,从对未知的不安到内心的自我调适,日记里满是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那段特殊时期珍贵的记忆。它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史料价值,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真实记录。合上书本,窗外的春意正浓。刘小会用文字将时光定格,让我们看见四季轮回中,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深情,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她的《春去春又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是一曲献给故乡与时代的深情赞歌。
 (作者供职于宝鸡交通执法支队)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