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海莹翻开何谦老师所著的《幽兰——古琴家李仲唐口述实录》,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琴艺术世界的门,更触摸到了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这部作品不同于寻常的人物传记,它以口述史的形式,将古琴家李仲唐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如同深谷幽兰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书中流淌的不仅是李先生的琴艺人生,更蕴含着弟子何谦对恩师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对古琴艺术传承的深刻思考。口述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口述史从个人视角出发,以亲历者的语言还原历史细节,保存了那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生活真实。该书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温度的作品,它通过李先生朴实无华的口语叙述,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西安地名、学校、人物的详细注解,不仅为研究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更构建了一幅立体的历史图景。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李仲唐先生的琴艺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琴发展史。从家境优渥的少年时期,到师从名门的青年时代,再到成为一代古琴大家的艺术历程,李先生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与古琴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书中不仅记录了李先生的个人成长,更透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古琴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轨迹。特别珍贵的是,书中详细记载了李先生与众多文化名流的交往,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何谦老师以其历史学的专业素养,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与注释,使本书兼具可读性与学术价值。何谦老师作为李仲唐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书中展现的师承关系令人动容。从最初的引荐相识,到后来的拜师学艺,再到为恩师整理口述历史,何老师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师徒情谊超越了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何谦老师对古琴艺术的坚守与传承,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担当。他不仅跟随李先生学习琴艺,更在精神品格上深受熏陶,最终将这种传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完成了从“承”到“传”的文化接力。该书的出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启示意义。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许多传统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而口述史正是保存这些无形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之一。本书不仅记录了古琴的演奏技艺,更保存了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何谦老师参考三十余本古琴相关著作所做的详尽注释,使本书成为一部关于古琴艺术的微型百科全书。这种将个人记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掩卷沉思,该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关于一位古琴家的生平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智慧与力量。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本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何谦老师以赤诚之心记录,以严谨态度研究,最终成就了这部兼具情感温度与学术深度的作品。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指引着未来——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一代代人之间这种绵延不绝的琴心相传。 (作者供职于西商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