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4期 第235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4-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时光褶皱里的暖
新闻作者:


文 / 段小平
清明雨丝裹着纸灰,在商洛的山坡上飘摇。我去给父母上坟,妻子正带着娘家人祭拜岳母——这是老人走后的第一个清明。
时光飞逝,转眼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八个多月了。每每想起总是觉得她还活着,冥冥之中就在我的身边,她的微笑,她的话语,她的步伐。
去年六月的一天,术后在家休养的岳母拉着我的手聊天说:“等我能下地了,定要去砸了村口那庙!”见我惊诧,她笑着吐露原委:“庙里人曾算我能活百岁。可这还没活够咋就病倒了?”那天斜阳把她的白发染成金线,九旬老人孩子气地叮嘱我“莫往外传,免得让人笑话”,我才惊觉相伴四十余载,竟第一次读懂她的诙谐。
八月,老人去世。当时我并没有太难过,因为在心里,我们始终是一家人,心始终连在一起。四十多年来,我们从未有过矛盾,从未红过脸。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思念却如潮水般涌来。前几天回商洛,走进她的房间,看到她的床、坐过的凳子、电视机,瞬间勾起了我深深的思念,忍不住泪流满面。当时家中正在办喜事,我赶紧躲进厕所,以免被人看见。
她的孙子即将结婚,孙媳妇聪慧又漂亮,老人十分喜爱。要是她还在,该有多好啊!想象着九十岁的老人可以为三十岁的孙子祈福,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而今,年近七十的我,已经送走了所有的长辈。年龄大了,才明白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那一刻,而是之后漫长岁月中想起他们的时刻。这些年,我不断经历离别,有亲人、朋友,也有尊敬的人,却常常低估了思念,低估了人老情脆的现实。
年轻时,总以为死亡离自己很远,如今回首,老人们都不在了,心里时常涌起莫名的伤感。有时闲下来,泪水会不自觉地湿透眼眶。  记得孙女、孙子从上海连夜赶回西安,又乘车到商洛,看到太奶奶去世时哭得哄都哄不好。虽然太奶奶再也管不了他们,但那份曾经的陪伴和情感却是无法割舍的。
去年春节,我们四代人欢聚一堂,那快乐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家里的电视、灯都开着,有人看节目,有人看烟火,孙女孙子打闹,太奶奶去劝。发红包时,两个孙子鞠躬下跪,满屋欢声笑语。今年春节只剩下我们三代人,虽然相聚依然幸福,但少了老人,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只有走进书房,看看老人的照片,心里才能多出些许安慰。
回头看,那是老人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在我家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那时的她常常跟我说话,我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对生活的眷恋,以及她情感深处的褶皱。她的眼神里有太多无法表达的情感,千言万语都在不言中。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倾听,而我可能是她为数不多的听众。
老人一生善良,从不与人争斗。特殊年代的阴霾中,她举步维艰,但仍以德报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物资匮乏时,她又把自家口粮分给更困顿的邻人,即使曾经受到过对方的伤害。她常说,人一生一定要善良,不做没良心的事。她相信,人心总是肉长的,善意总会开花。这些言传身教,令我终生难忘。
曾经,每天中午老人在书房喊我的那一声“小平,吃饭了”,如今只能由爱人代替。老人去世后,我才明白她为什么爱听秦腔里那些伤感的音乐。她心地善良,为人总是吃亏,受了半辈子的伤,却把苦涩和无奈都藏在心里。如今,再听这些秦腔的苦曲,思念之情愈发浓烈,生活的磨难都在其中。
她看我经常写作,常问我写了些什么。我说写了十三本,她让我念给她听。她病中的日子,只要爱人不在,我就尽量不出门,陪她聊天,念文章给她听。她也希望我能把这些写出来,让子孙后代了解过去的岁月,珍惜现在的生活。九十高寿的老人,操心着下一代的未来,她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这样一位善良真诚的老人终究离开了我们,她完成了人间的使命,给自己的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一生经历了悲苦,也了悟了人生大道,平凡地走完了一生。她一定是天选之人,才没有在病中受更多的苦痛而安详离去,想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此刻的我,只愿她在天堂一样美好幸福,而她于时光褶皱中留下的暖,也早已镌刻成我们心中的思念,永不褪色。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