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江涛 图 / 周迎春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八路军总部及115师、120师、129师主力部队,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一个背锅的老兵渡河持续了40余天,3.7万名八路军将士在韩城芝川的城南村及周边18个村落休整。当时,一位面容和善、待人随和的老兵住在城南村进步乡绅徐维舟家中,行军时总背着一口行军锅。徐维舟一有空就提着旱烟袋和茶壶找这位老兵聊天。老兵给他讲了许多红军的故事,也畅谈抗日救国的道理。徐维舟起初以为他只是部队里的伙夫或马夫,却惊讶于他见识广博,谈论的话题都让自己耳目一新。9月6日,老兵准备渡河,徐维舟看着他将伙房里的行军锅一路背到渡口。当天阴雨连绵,黄河水面上风急浪高,船工徐德有却把船驾得又快又稳。船靠岸时,徐德有松了口气,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老兵见状,连忙脱下身上的皮大衣要送给徐德有,徐德有推辞不过才收下。老兵还将一双毡靴送给了同船的另一位船工徐都宏。那时的徐都宏并不知道这位背着行军锅的老兵是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徐德有才知晓,当年送他皮衣的竟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城南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朱德平易近人、八路军官兵平等的故事。在短短四十多天里,八路军给城南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讲出八路军帮村民干活、在村里开办扫盲班的往事。尤其是城南村的70多名船工,日复一日将八路军将士送过黄河,这40多天成了他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一段跨越时空的传承城南村当年东渡黄河船工队的伙房,如今已改建为东渡陈列馆,70多位船工的照片整齐陈列在这里。杜秋香指着最醒目的一张照片告诉我们:“这是我爷爷,当时的船工队长徐岱云。”作为徐岱云的孙媳妇,杜秋香如今掌管着东渡陈列馆的钥匙,义务为参观者讲解那段历史。提起爷爷,她满脸自豪。徐岱云是韩城最早的地下党员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城南村人,他做了20多年船工,在当地颇有威望、一呼百应。在筹备渡船的任务中,面对紧张的时间节点,徐岱云迅速筹集到120条渡船,超额完成了100条的筹备任务。考虑到当时连绵阴雨导致前往渡口的道路泥泞不堪、积水严重,他立刻动员附近村民,用上千块门板铺出了登船的通道。正是凭借这条木板路,115师一万多名将士在8月31日顺利登船渡河,迅速北上并抢在日军之前设伏,打出了振奋人心的平型关大捷!“我儿子现在在海军服役,开大船呢!爷爷当年摆渡的是小船,我们家跟水有缘。”提到儿子,杜秋香的自豪之情更甚。她的儿子如今在海军某部登陆舰上服役,这是一场跨越80年的精神传承。一片热闹的月光东渡陈列馆坐落在城南村东边,紧挨着沿黄观光路,路的另一边就是黄河观景台,站在这里能直接望见芝川渡与对岸的山西风光。这片风光壮丽的地方,白天仅有寥寥车辆驻足,可到了夜晚,便热闹起来: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和小汽车川流不息,一个热闹的夜市仿佛“凭空出现”。这个夜市是附近城南村、城北村、姚家庄三个村的集体产业,因地处芝川镇东部,这三个村也被称为“东三村”。依托2017年沿黄观光路全线贯通的契机,“东三村”从经营秩序、商铺摊贩门头统一、卫生保洁到污水收运等方面对所有摊贩进行规范管理,专门设立“月光经济”区域供商户摆摊设点。自2022年起,这里已有固定商铺摊贩21户,带动就业20多人,日人流量达400余人,日均营业额超2万元。沿黄观光路不仅催生了“月光经济”,芝川镇更借此机会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相继开发了姚家庄观景台、八路军东渡黄河船工队旧址、黄河风情沿黄风味体验馆、城南观景台、“月光经济”街区、司马迁祠景区、粮食种植基地等15个项目,构建起以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如今,这里吸引着周边村民、城市居民和游客前来观赏黄河风景、休闲散步、聚餐会友。夜幕降临,沿黄观光路一侧是觥筹交错的喧闹,另一侧是黄河流水潺潺的清凉,当年东渡的指挥所静静伫立,见证着眼前的繁华与静谧。一颗致富的花椒在芝川镇芝川村,浓郁的花椒香气弥漫在整个街道。这里家家户户都参与到花椒产业中,村头的英民花椒店里,店主高英民刚通过物流发走一批花椒。他家院子里停着两辆卡车,“以前收花椒用五菱的小货卡,后来换成了4.6米的厢货,能多拉不少货。”高英民从事花椒收购行业已有三十年,每年收发花椒四五十万斤。像高英民这样规模的商户在当地还有很多。目前,芝川镇花椒种植面积达4.6万亩,年产量约345万公斤。在芝川,产业发展与交通建设相互赋能:依托当地蓬勃的花椒产业,韩城市交通运输局打造了芝川镇芝东路,该路于2022年获评陕西省“十大最美农村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进一步助推了产业升级。韩城市芝川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王朝介绍:“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农民的农药、化肥能直接运到田间地头,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政府还招引了多家企业来镇里开展花椒加工、销售和包装业务,推动全镇花椒产业链不断完善。”交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芝川镇的发展是韩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缩影。韩城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董少研介绍:“‘十四五’以来,韩城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跻身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序列,实现了通镇公路二级化、通组公路水泥化。同时,我们稳步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通了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从黄河岸边的抗战东渡记忆,到月光下的乡村夜市,再到花椒香里的致富之路,韩城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篇章。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