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6期 第238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8-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

2b.png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西渭分公司: 从“脚量”到“云巡” 管理效能大跃升
新闻作者:


文 / 图  李怿铭
渭水之滨,钢铁之翼划破晨雾。大疆域3POR无人机以稳定的飞行时速沿西潼高速巡航飞行。西渭分公司创新打造的无人机智慧巡查体系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高速公路管养迈入“三维可视、秒级响应”的智慧新时代。
从人工步巡到立体巡查
作为陕西省东向交通的大动脉,连霍高速西渭段日均车流量近9万辆、节假日峰值逼近12万辆,路面巡查工作极具考验。过去,路面巡查主要依赖人工步巡与巡逻车,受限于视野盲区、天气干扰及人力成本,对突发事故、违停占道、路面隐患的响应往往滞后。
分公司引入“多旋翼无人机+一路三方联勤联动”巡查工作体系,彻底改写这一局面。无人机配备4K高清变焦摄像头及喊话模块,续航达40分钟,最高可飞至500米,覆盖单程5公里范围内的高速路段。路面巡查人员根据无人机实时传回画面,与辖区高速交警、交通执法大队联合开展一路三方联勤联动工作。分公司各养管中心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空中巡查模式,通过后台一键起飞,无人机能自动规划航线,实时回传画面至监控大屏,相当于给巡查人员装了一双“空中眼睛”。
“智慧哨兵”云瞰施工全周期
当前正值暑期施工黄金期,分公司临潼路产养护管理中心以科技手段赋能养护管理,用“智慧之眼”筑牢道路安全防线,为群众出行顺畅与工程高质量推进保驾护航。当班巡查人员轻推摇杆,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平稳升空,开启当日施工现场智能巡检任务。这是分公司自引入无人机技术后,常态化对辖区高速公路养护施工现场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监管。
面对传统人工巡查难以全面覆盖大型施工现场、现场监管存在盲区等痛点,分公司启用大疆域3POR无人机,搭载高清变焦镜头,构建空中智慧监管平台。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空中巡航,高清镜头实时回传的画面中,标志标牌摆放角度、缓冲区长度、导向箭头间距等一目了然。
经统计,无人机巡查使现场检查效率提升80%,隐患识别精度达厘米级。分公司现已将无人机监管纳入施工审批前置流程,通过航拍建立施工全过程数字档案,为质量追溯提供可视化依据。这支“空中监理”队伍将持续深化科技与基建融合,以智慧化手段护航道路施工安全,让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公众出行的安全保障。
鹰眼识障 秒级响应
分公司临潼路产养护管理中心于近日首次大规模启用无人机巡查系统,以“空地协同”模式高效处置事故现场,为道路抢通争取关键时间。
“空中巡查组”接警后,路产巡查人员迅速到达现场,操控一架搭载20倍高清变焦镜头及强声扩音设备的大疆无人机迅速升空,直抵事故核心区。高空视角下,事故车辆位置、受损程度、散落物分布及人员状况一目了然,高清画面与精准定位数据实时回传,为后方制定救援及清障方案提供了“第一手”决策依据。面对事故造成后方绵延数公里的车辆拥堵,无人机化身“空中指挥官”,沿拥堵车流自动巡航,多角度监测整体通行态势。巡查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高音喇叭喊话器,对排队缓行司乘人员进行有效引导,告知司乘耐心等待,切勿行驶应急车道保证救援通道安全快捷。
航拍勘察 精准防汛
入汛以来,为有效应对汛期强降雨对公路基础设施冲击,分公司利用无人机巡检技术,对辖区内重点桥梁、关键河道展开全方位“体检”。
分公司管辖区域内道路交通流量大、桥涵密集,传统人工巡检需绕行便道、攀爬陡坡,部分桥底、深沟等盲区难以抵达,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分公司精准部署大疆域3POR无人机,搭载高清变焦相机,织密防汛“天网”。路养工作人员提前规划航线,无人机随即按指令升空作业,对桥梁墩台基础冲刷状况、主体结构裂缝、伸缩缝位移以及河道行洪断面、淤积阻塞点、护岸稳固性进行多维度精细扫描。高清影像实时回传至地面站,路养中心桥梁工程师专业团队同步研判分析,将传统需耗时数日的河桥巡查压缩至数小时内完成,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风险识别精度。
“声”入早高峰 “空”解拥堵
面对常态化早高峰车流压力,传统地面疏导易受距离远、视野受限、噪音干扰等制约。分公司深挖科技潜力,为无人机搭载专业扩音喊话设备,打造“空中移动指挥平台”。路养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实时高清图传画面精准掌控全局路况,远程操控无人机飞抵拥堵核心区或车流尾部,高频次、高清晰播报引导信息,第一时间将关键通行指令送达至每一位驾驶员耳中。
与此同时,地面路产巡查人员操控信号指示灯,执勤交警在关键节点进行手势引导和安全监督,确保借道过程有序可控。在“空中喊话+地面联动”的高效配合下,后方大量车辆得以迅速、安全通过瓶颈路段,道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