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6期 第20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10-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母亲的良苦用心
新闻作者:​ ○ 王亚萍


“妈妈,你在哪里?”耳边传来大宝的喊声,可我的思绪仍在记忆中游荡。
“在房间里。”我一边回应,一边擦拭照片墙上的相框,看着照片里大宝的可爱模样,满眼都是欢喜。
“妈妈,你每次回来都要看照片。”儿子走进房间,坐在了小时候的书桌边。
“妈妈,我发现以前画的这幅画还挺好!”
“是的,记得当时爷爷专门把它贴在了你的书桌旁。”
“咦?这好像是爷爷给我做的弹弓。”大宝在抽屉里翻腾着,兴奋地说道,“等爷爷奶奶身体好了,他们还会再回来住吧?”“会的。”我一边与孩子聊天,一边回想着老房子曾经的生活,温暖的感觉一涌心头。
老房子与现在的小区距离不到3公里,开车几分钟就能到达。以前一大家人一直住在老房子,生了二宝后,110多平米的房子已经容不下6口之家,于是我们搬了出来,房子留给公公婆婆住。可近年来,老人的身体不太好,便选择了回老家养老,老房子就成了空房。平日里,我会隔三差五过来打扫卫生,一方面想着老人随时来西安了方便居住,一方面也因为老房子里有过曾经生活的印迹。
今天小区停电,住在高层的我们不得不暂时回到老房子。打开房门后,我习惯性地打开窗户,推上电闸,洗抹布、擦桌子、刷马桶、扫地、拖地、浇花,一连串的必选动作完成后,又走进房间开始擦拭灰尘。
墙上的相片、书架上的闹钟、床头的毛绒玩具、衣架上的提包……每件物品都是那么熟悉,轻轻拿起擦拭完毕,仔细端详后又放回原位,内心便搜寻着一切与它们有关的故事。
打开记忆的闸门,光阴里的故事恍如昨日。我喜欢这种一边清扫,一边沉浸在回忆里的幸福滋味。这可能就是念旧情怀,就是睹物思亲的情愫吧。
也就在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明白了母亲一直以来的良苦用心。
回想从上学到上班,从结婚到生子,离家的日子越来越久,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次回家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家变成了休憩的驿站。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母亲被我们接到了城里,老家的小院便空无一人。虽然母亲跟随我们生活在城里,但每隔一个月左右就要回家看看,彻底清理一次家里的卫生。几年来,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即使我们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她回去。
每次回家,打开大门的一瞬,看着曾经生活了二十几年的院子空空荡荡的,落寞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母亲总是悄无声息地放下手中行李,拿起工具开始清扫前庭后院,我也赶紧上前帮忙。只有孩子们不管不顾,跳下车便冲进客厅,撅起屁股向故去的老人磕头上香,这是长久以来在我们大人的带领下养成的习惯。接着,他们开始在小院里找蜗牛,摘菜,打水仗,敲核桃,寂寞的小院顿时充满欢声笑语。
从前院到后院,从厨房到客厅,从楼上到楼下,从防护栏到桌椅板凳,母亲要把它们都变得干干净净,光鲜亮丽,才善罢甘休。看到她如此辛劳,我疑惑不解,“平时不在家住,费这么大力气打扫完,下场雨又是脏的。”母亲并不理睬,执意坚持自己的做法。见她不听劝解,我也只能一边心疼她,一边悄悄帮她干活。
前院的红门,后院的核桃树,菜园的月季,桌上的全家福,每样物品都有故事,对母亲来说是情感的寄托,她把它们当成孩子,小心翼翼地擦拭、清扫、整理……眼神里写满了不舍和依恋。我猜想,那一刻她的内心虽然是安稳踏实的,但脑海里却是丰富多彩的。看到那把菜刀,她一定想到了父亲亲自操刀制作年夜饭时的忙碌;看到那把蒲扇,也一定想起一家人在楼顶看星星、乘凉时的场景;看到那辆自行车,一定又会想起父亲天不亮就骑车出门时的背影;而那根擀面杖,也定会让她想到我们这些“熊孩子”闯祸后被追赶的狼狈……那些回忆对她来说,是甜蜜,是安心,是幸福,更是珍贵的!
理解了母亲的心思,也就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其实,坚持每月回去清扫小院,不仅是为了让家保持生活的原样,也是对故去亲人的一种怀念,更是对游子归乡的一种期盼,母亲只是用了最简单朴素的方式规劝子女别忘了回家,别忘了故去的亲人。
    (作者供职于三桥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