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6期 第20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10-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不教群岭遮望眼
古槐村农村出行方式调研有感
新闻作者:文 / 王 丹

山沟里的出行现状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有关农村交通出行的调研。作为白水县14个电召服务点的典型,古槐村成为了调研的一站。所谓电召,即是通过电话预约等方式召唤通村客运班线享受出行服务。古槐村与县城相距30多公里,路途遥远且需要翻越数道沟壑,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百姓出行欲不强,这也是古槐村没有固定客运班次,而是倚赖电话预约的重要原因。
    古槐村原属白水县云台镇,后因撤乡并镇归属林皋镇,全村共计613户1998人,常住人口约为1200人。因其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地形崎岖复杂,百姓多依凭地势聚居,12个村组在高岭沟壑之间星罗棋布,其中由公路串联沟通。村中有一棵树龄约两千年的古槐,树冠如盖,枝干虬结,底部由十二人方可合围,有“天下第一槐”的美称,斑驳皴裂的树身无声诉说着陪伴古槐村一起走过的风雨变迁。
    调研组到达时正值村委会选举,时任的第一书记是北京人,讲话犹带着乡音。他介绍自己是国家实行脱贫攻坚战略的最后一任第一书记,提及自去年挂职以来的感受,他感慨颇深:“我刚来的时候,觉得这里的百姓真的很穷苦。当地没有产业,只是种植些苹果、玉米等农作物来靠天吃饭,因为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达不到预期,所以经济条件差,生活品质低。我们目前扶贫的主要举措,就是为当地建设苹果产业链,建立苹果产业园,让古槐村的老百姓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曾经也有过依托‘天下第一槐’发展旅游业的想法,但受困于交通条件与过于单一的景点而不能实现。”
    当调研组问及村民出行状况时,村长介绍说因为古槐村各村组分布较为零散,翻越沟壑较多,所以原有的客运班车主要从村子主巷道经过,无法连通每个村组,百姓出行一般集中在村部所在的冯家山组等车。近年来,村里的中青年人在农闲时基本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本身出行不便,且消费需求单一,而随着电商物流的发展,京东、美团等快递和社区服务覆盖到村,基本生活所需也得到了保障,日常出行便只在村镇这两级活动。经济条件的好转与收入的增加,也令小汽车等交通工具走进了村民的生活,村中大约20%的人家拥有小汽车,使得通村客运的客流量进一步减少,于是便不再有班车经停村子了。村民们一是选择通过别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私人小汽车等,到2-3公里外的县道边乘坐班线客运;二是采用电话预约班线客车,但因从白水县城调车等待时间较长(约40分钟),且民风淳朴善良,不愿因个人需求麻烦班车司机翻山越岭还入不敷出等原因,实际很少应用。如今,古槐村唯一常态化的出行需求,来自村里的30余名中小学生。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去离得最近的云台镇上学,从小学起便要住校,多数到周末由家长接送往返。
    在巷口地头,调研组同正在劳作的老人家们交谈,大家普遍对目前的出行方式和通行条件表示满意。问及如果不考虑客观因素,他们是否期待经常能去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转一转时,老人们笑呵呵地回答:“村里的生活已经改善很多了,各种需求都能满足,待在家乡就很好。”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那样质朴而纯粹,看不出贫困带来的一点愁苦。其实农村的老一辈人大多都是如此,他们或许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县城,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将所有辛勤的汗水挥洒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然后送自己的儿女走出大山,再日夜期盼着他们从山那边回家团圆,“知足常乐”是他们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但作为交通行业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不该因为百姓的知足常乐止步于此,而要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永远比百姓的诉求超前一步。以古槐村为代表的这些村民们,他们或许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许因为客观的条件制约,也或许本身就偏爱返璞归真的农家生活而选择留守山沟,而交通决策者要做的,就是始终为这些村民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拓宽一座沟通外界的桥梁,提供一个走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机会,尔后再由他们自己为未来的生活做出选择。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二元化差距中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交通扶贫政策的扶持,陕西省提前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通邮,而且随着农村客运公交化的大力推进,交通发展成果惠及三秦百姓,白水县20公里范围基本都实行了公交化运行。然而在更偏远的地方,更贫困的山区,路通了,车通了,还需要进一步的定制化的运输服务,才能真正帮助村民走出去。例如开通“周末客车”,让村民在村镇与县城之间来去自如;开通“夕阳红班车”,方便老人的出行探亲与就医;开通“通勤校车”,让孩子的求学路更加安全便捷……
如果说通村路打通了山沟与城市的桥梁,那么通村客运便是令这座桥梁便捷、高效、稳固的保障。路通了,后续的公共服务也要跟得上,才能让新时代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名百姓,而不至于令重重山岭,千沟万壑隔断了村民求学求索的心胸和眼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