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1期 第20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12-07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漫步西藏
新闻作者:​ 文 / 图 马 宁

为什么西藏让人魂牵梦绕?
短短三两年间,我或伴妻携子,或呼朋唤友,连赴三次却意犹未尽。
也许是因为神秘。在中国,只有去两个地方,人们习惯用“进”字,一个是进京,另一个便是进藏。进京朝拜,进藏朝圣,那里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独立于我们之外,总透着点伏地仰视的尊贵和崇敬。
数不尽的神山明湖,看不透的五色经幡,磕不完的等身长头……漫步在佛苯相融的西藏,仿佛重回人类文明的童年。藏传佛教,少了汉地的三武一宗,却多了一份四千米海拔的加持,保留的尤其完整,传统乃至原始。
自唐贞观十五年间,文成公主遣嫁于藏王以后,西藏才决心建立文化,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而随从文成公主入藏的几十位儒生道士们也没闲着,藏传佛教中的坛城,藏地随处可见的原始符箓,也保留着一分原始道教和奇门遁甲的影子。
佛教自初唐传入西藏,正当玄奘大师取经回国时期。那时印度佛学,已多为后期佛学,崇尚明辨,往往为了一个问题,大开法会,经年累月,孜孜不休。与后来汉地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大为不同。现在的西藏,要考取得一个格西(法师)的资格,必须积十余年学问,当着僧俗数万人面前,公开辩论一个佛学主要题材,经大家倾服,才公认他的学问修养,可以能取得做格西的资格,即所谓“辩经”。
我曾在拉萨色拉寺聆听了一场据说正宗的辩经会,说是一场,其实也就听了五分钟。不知所云的藏语,不明就里的佛经,再配上浓郁的酥油熏香,本就有点高反的我,更加头晕脑胀。“神秘”的百度百科释义“难以捉摸,高深莫测”,确是陌生,确是不懂,所以神秘了吧。
为什么西藏让人魂牵梦绕?
也许是因为虚荣。
迥异的文化,给予汉地的我们无穷的养分,仿佛一进藏就灵感爆发似的。诗人如海子、画家如陈丹青、小说家如马原……甚至郑钧,没去过西藏,也要憋出一首《回到拉萨》。那几年,没去过西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
中文系毕业的我,自然也不能免俗。黄山偏于书卷,华山仅存冷峻,张家界太过精细,九寨沟不过小小盆景……仿佛只有藏地的游历,才能在酒桌谈笑间高人一筹。
就连寻常的桃花,也要不远万里飞到林芝寻觅。
如果你问我,林芝的桃花,与西安街头的如何?
我会告诉你:四月的林芝,盛开的桃花依偎在高耸入云的雪峰之下,灵魂的深处,被这清新的芬芳一点点沁满,繁花缤纷,潇洒得令你无畏无惧,鲜活得让人措手不及,这还仅仅是貌似荒芜的圣地,生命勃发的一角。
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除了背景板换了,桃花本身没什么区别。
那飞机票不是白费了?
其实不然,读书是一种纸上的旅行,旅行是一种路上的读书。泰戈尔有诗:“旅人叩过每个陌生人的门/才找到自己的家/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泊/才能到达内心最深的殿堂”。走的地方多了,你会发现,于行者而言,星辰与大海既是初心,也是终点;既在路上,也在当下;既是远方,也是家园。
为什么西藏让人魂牵梦绕?
其实魂牵梦绕的哪里便是西藏,魂牵梦绕的不过是你“本我”精神维度对意义寻求的赋能。意义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周围环境赋予了价值,人便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们总在叫嚣,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总在高喊,人生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总在崇拜,一个人去旅行,去找寻真实的自我。
当我们行走他乡,见识到我们不曾见到过的风景时,我们总是自以为我们的灵魂受到了震撼,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信仰,我们的人生真谛有了答案。
人生哪有那么多真谛?
如果来一趟西藏便找到了人生的真谛,那蹲在八廓街玛吉阿米门前抽水烟的大爷岂不是就生活在真谛中间?
这半生漂泊无定,为了半两碎银奔波辗转。人生如同早高峰的地铁,自觉不自觉地被别人裹挟着,却也裹挟着别人。比起在城市工业的废气,我更喜欢雪山冰雪融化的芬香。管他以什么的名义,脱离城市的繁杂,试着去触摸蓝天,去采撷白云,去回归久远的儿时梦想。
人在世上,一日遇佛,一日遇魔。如那漫漫旅途,有荆棘丛生,也有花开满夏。大起大落,生活照常前行。平淡琐碎,日子脚步不停。有人住大楼,有人在高山,而我只想寻一间小院。粗茶淡饭,与良人共饮;书中闲度,自摘得星辰。
酥油一杯,见天地;禅心一盏,敬自己。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