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期 第209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9-09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月亮光光
新闻作者:■ 商 竹



十五到了没?没有。十五到了没?没有。十五到了没?到了。把你娃子女子往出吆。
 —— 陕南童谣  
月亮大了,圆了,亮了。
在小娃的心里,月亮是一座宫殿,住着不是夫妻的吴刚和嫦娥,有桂树和玉兔陪着他俩。月亮也是一种特殊的食品,隔上好几年,金蛤蟆吞吃了它,又吐出来。
月亮和小娃一样,喜欢调皮淘气。她有时早早爬上东山,有时日升还没西落。有时,她变成一块金黄的锅盔,有时挂出一颗鲜红的气球。每月初,她伸出一苗挑刺的银针。接下来,弯成一把镰。渐渐地,磨成秃秃的锅铲。她一直羞羞答答,半遮半掩。直到这天,烙出一面大大的月饼。
这天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午饭蒸的是刚刚碾出的新米。大人添水,笼火,锅板里冒气,水滚了,开始下米。小娃眼巴巴地瞅着,希望大人多下些,但大人看数只下那几把。米锅里冒出泡泡,耳里只有那咕嘟咕嘟的声音。米汤被瓢撇净,浓白如牛奶。接下来用小火慢慢煨,热气一直冲击着锅边围的抹布。终于,米饭蒸熟了,舀到碗里,白生生,香喷喷,一粒粒恰似珍珠。一颗也不能撒。
这时的菜肴,正是这个季节最新鲜的馈赠。豇豆、山黄瓜、南瓜、西红柿、茄子、辣子,五颜六色。套种在玉米地里的豆角,昨天下午方才摘回来。加上家里从过年开始吊到现在的最后一块腊肉,特意保存的干萝卜片、洋芋粉,以及新做的酱豆,刚割的豆腐,称来的豆芽,一起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这一天,所有的小娃,不必当“拾粪官”,不必做放牛娃,不必上坡割柴,不必……做平时很烦的农活和家务。他们随便疯,到处野,下河里逮鱼,树上摘红柿子,墙眼里捉麻雀。甚或,他们好奇地扒开一株浓密的红薯藤蔓,不断沿根往深处掏,好哇,露出一兜雪白粉嫩、探头探脑的笑脸。
月亮终于升起来了。田野,河流,远山,街道,人家,大树,沐浴在皎洁的月色之下,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白纱。匆匆吃罢特意烙的月饼和炸的油馍,小娃们箭一样地窜出了门。
一项专属小娃们的活动开始了。
在大竹林关,迄今一直流传着“摸秋”的风俗。八月十五这晚,主家地里的花生,地头的向日葵,菜地里刚刚露头的葱和蒜苗,早种的红白萝卜,还不全熟的梨、苹果、柑桔、葡萄等等,小娃们半公开半隐秘地摘一点,拔几苗,这种淘气害人的行为,不能算偷,叫“摸秋”。主家不能骂,更不能打。
“摸秋”在这里还有特别的喻意。比如,拔几根水灵灵的葱,是希望长大聪明。摘两苗大蒜,希望脑子灵光,会算数。摘一颗老南瓜,或者大葫芦,用墨汁画上小娃的五官,“悄悄”地送给一个久不开怀的妇女,这妇女极有可能生下一个木椟娃,并给取个瓜娃、葫芦娃的小名。这里几乎每一个人家村子,都有几个一直叫到老的葫芦娃和瓜娃。
有点无奈的主家,平时看的有狗,在院墙、树上层层严罩野刺,这一晚也只能尽量睡得迟一点。这些“提防”的措施,对于那些存心已久的小娃,都不是问题。约齐之后的小娃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极有耐心地等待。终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明明月光下,心嗵嗵地直跳,疾速地破除万难,然后风一样地逝去。
次日早,小娃们仍有一丝忐忑不安,更多的却是激动和快乐。他们你一堆,我一堆,悄悄地交流昨晚的经历,分享那“摸”来的瓜子、梨、柑桔、葡萄。这些平时很少尝到的稀罕物,一人只能掰一牙,或者吃一两颗。但是,那种新鲜甜蜜的滋味,那种有惊无险的刺激,从此铭记在心,历久弥新,成为难忘的记忆。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