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期 第209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9-09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夜月下的 乡愁
《八月十五夜月》诗赏析
新闻作者:■ 韩 敏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清辉冷冽,从天穹洒落,点缀了林荫草地;满月辉光,似明镜高悬,映照出游子的归心。逼仄小径上,有人背负着行囊,踽踽独行。他步履蹒跚,凝视着脚下的洼地。一步,一个脚印,他慎重地绕开泥淖,走上坡地,时而轻声吁叹,时而傍树而坐。
“还有多远呢?”他怅然,拍打身上的尘垢,抬头远眺。山影重叠,黑压压的树木轮廓彼此交缠,像是一根根穿插在鸟笼上的铁杆——他觉得自己就像笼中扑腾的候鸟,对着远方的故乡望眼欲穿。
他终于走出小道,又见眼前的蓬草飞扬,忽地暗自神伤。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全诗的前四联将月亮比喻成“明镜”,化用吴刚伐树的典故,又将自己比拟成飞蓬,凸显出自己漂泊无依之感。寥寥数语清楚地勾勒出作者内心的思乡之苦。
唐朝的段成式在他的作品《酉阳杂俎》中写:“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长斫之,树创随合,人性吴名刚,西河人,学仙,谪令伐树。” 传说吴刚犯错,被天帝勒令在月宫上伐树。然而桂树神异,伐一段又长出一段,永无休止。
吴刚渴望归乡,渴望获得天帝敕令。他一遍遍地伐树,一遍遍地劳作。心中的乡愁让他折断了斧头,然而望着桂树,他又只能喟然长叹:“天何其高,归乡之路何其遥远。”
古希腊神话中,搬石的西西弗斯从劳作中升华了自我意志,把搬石当成生命的艺术。而古中国神话中,伐树的吴刚凝练了自身的情绪,把思念收拢进了一段又一段伐树的日常之中。
本诗的前四联正是杜甫与古中国文化一次无声的交谈。同样身处唐朝的杜甫,他的思念让他抬头从“明镜”般的月亮中看见了吴刚,看见了伐树折刀仍不肯散去的乡思之情;看到了桂树,看到了回乡的天高路远,看到了漫漫长路的艰辛:自身如“飞蓬”漂泊,又在何处能找得到永远的故乡呢?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从神话的联想中挣脱出来,旅人再度踏上归途。然而现实中抵达了湿地,行路上困窘重重。那水面如同霜雪般冷透了诗人的心扉。半梦半醒间,他看见鸟儿的光泽的毛羽。
一时间,诗人有些恍然。那是鸟儿还是天上的白兔?这里是归乡的路上还是清冷的月宫?自己看见了月宫奔忙的兔子,甚至要数出它身上的毛羽来了。
归心急切的杜甫,把自身的旅途当成了在月宫的旅途。那吴刚如此思乡,竟然伐树折刀;那白兔竟如此分明,毛羽纤毫毕现。
全诗后四联借用“水路”、“羽毛”的意象做出联想,延伸出月亮上的“白兔”典故。然而思乡的人并非吴刚,而是颠沛的杜甫;他看见的不是白兔,而是旅途之中,乍现的一景。十五望月,这种虚实交汇的写法衬托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夜月之下的乡愁,就此在这种朦胧的梦境中弥漫开来。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富平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