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杜妮娜 罗凤英244国道南郑境路段静卧于秦巴山地的褶皱深处,这条北起汉台区孤山大桥,南至川陕交界台上村的63.635公里天路,恰似青墨皴擦出的遒劲线条,在崇山峻岭间勾勒出壮美的“山水画卷”。公路上的每处豁口都是造物主精心裁切的取景框,框住了米仓山云海中半醒的朱鹮,框住了油菜花海里浮沉的青瓦古厝,更框住了护路工斗笠上流转的日月霜华。作为秦蜀走廊的生态动脉,自北向南,穿梁山云雾,枕汉山松涛,过协税古集,掠青树茶海,经红庙梯田,越喜神坝幽谷,最终沿着五里浸的碧溪蜿蜒入川,其银灰色的路面与苍翠林带相生相伴,智能监测系统在崖壁间眨着“电子眼”,养护工橘黄色的马甲与山茱萸花海相映成趣。南郑公路段以“养”为核,融生态智慧、科技匠心与人文情怀于一体,在秦巴山地间演绎着“养路即养山水,护路即护文脉”的现代养护哲学。“公路三分建,七分养”是他们的座右铭,春日捕绿、夏至通渠、秋分固土、冬至除雪,他们以“公路为线、风景为面、桥梁为点、文化为韵”,在尊重自然基底和地理形势的基础上,塑造公路特性。早晨七点,当山间还笼罩着层层薄雾,养护工人婆娑的扫帚就已经开始轻抚路面,沙沙声与林间画眉啁啾共谱山间晨曲。在K1120+700急弯处,喜神坝道班班长吴华正带人在清洁水沟,他们一个个弓着身子,用特制长钳夹出石缝间的枯枝,动作轻柔得像采花儿的姑娘。“这些沟是公路的‘毛细血管’,堵了可就‘中风’了!”忽然,头顶闪过一阵强风,原来是技术员正在操控无人机升空,沿着牛脑壳粱三号桥的流线弧度翩然启航。桥墩青苔的褶皱、涵洞接缝的微隙、边坡植被的斑驳,连同拱肋上经年累月的锈迹,皆被多光谱传感器拆解成亿万像素跃然于显示屏上。统计员小雍立马在电子台账中记录到:“桥梁结构、泄水孔、伸缩缝以及防护栏等设施完好,山石岩体及周边地质数据对边无明显变化,公路运行情况正常。”班长吴华戴上老花镜细看,笑道:“这哪是查隐患,分明是给桥做‘针灸’嘛!”阳光彻底驱散山雾,路宅分家的“战役”也在红庙路段打响。昔日侵占红线的玉米地被改造成“绿植美化区”,竹篱笆上攀着金银花,田埂间种着白杨树。村民老王看着新建的花坛感慨:“以前总觉着多占半米地不打紧,现在路边花开得比自家院子还好看!”数据显示,通过“拆违还绿+以补代罚”模式,南郑公路段路产侵权率下降92%。在青树路段,护路公约“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古槐下的石桌石凳,既是村民歇脚处,也是路政宣传月的宣讲课堂,青年志愿者在此教乡亲们如何上报路况信息。目前,已有6名村民成为“编外护路员、宣传员、调解员”。当暮色染透牛脑壳粱的脊背,周家坪道班应急仓库内骤然响起蜂鸣,244国道喜神坝高桥段K1117+9140处边坡在暴雨的冲刷下骤然垮塌。10分钟后,橙黄色抢险车队已如利剑劈开雨幕,车灯刺破的黑暗里,暴雨正将山体撕扯出狰狞裂口。暴雨中的抢险现场宛如混沌初开的战场,28个发光路锥如感应到危险气息的萤火虫群,在溃塌路段百米外组成渐变式警戒带。段长宁轩早已矗立在垮塌边坡前,他用沾满雨水的对讲机紧贴下颌,喉间迸出陕南腔的号子:“公路股压前阵!道班跟我捆安全绳!”声未落,30道橘色身影已楔入雨墙。机械臂精准剥离危岩,操作手老宴猛推操纵杆,铲车瞬时化作钢铁手掌轻轻捧起泥浆包裹的树根,翻斗车立即清运土石,避免二次塌方。路产股队员顶着探照灯在逆行车道布阵,喇叭在山谷回荡:“往汉中方向车辆靠左!四川靠右!滑坡体已固化,临时便道10分钟后通行!”暴雨涤净的苍穹下,抢险队橘色身影又化作流动标点,继续在这部山水巨著中续写平安注脚。这道跃动在秦岭掌纹间的弧线,是镌刻在花岗岩上的生态密码,更是历年来数万万养路工以晨霜暮雨为砚绘就的流动史诗。当第一缕晨光刺透米仓山雾霭,这条“会呼吸的公路”,又将携着山花的私语、茶歌的韵律与云海的呼吸,向着绿水青山更深处蜿蜒生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