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沸沸扬扬的车马大道,华山在一侧高耸,黄河自此东去,激荡千年的咽喉要道从来没有减退发展的热情。20年前,这里崛起了陕西第一条高速公路,今天,这条大道又将开放它更广阔的胸襟,纳东西部人、物流通于一怀,迎接关天经济圈与中原、华东经济区更博大的交融。
决策激活潼关道
从中国路网上看,连霍高速是一条横亘东西,穿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的交通大动脉。在陕西版图上,连霍是关中地区唯一的一条东西高速大通道,西安向东到潼关这一段是陕西公路家族中车流量最大的一条路,潼关断面交通量在日均1.5万辆左右,临潼断面日均4.3万辆,且物流大货车居多,高峰时段车辆拥堵难行,四车道的通行规模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之瓶颈。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这条路实施扩容改造,这项改扩建工程拥有了一个十分切合地域特色与经济意义的定位:体现改革开放30年成果和汉唐文化特色,关天经济区与中原、华东经济区的靓丽纽带。省交通运输厅将这条路作为改善大路网功能的突破口,率先纳入改造规划。
2008年11月26日,在陕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的阵阵擂鼓声中,潼西高速成为陕西第一个开工的扩容改造公路项目。一期工程为潼关至临潼段四车道改八车道,路线全长116.261公里,投资67.42亿元,其中,新建八车道路段16.518公里,“四改八”路段99.743公里。项目交由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实施,开工前成立了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管理处。
两年来,在村镇企业相连、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关中道上,一条四车道的高速路向两侧延展为八车道,原有的超负荷交通流量始终没有中断,他们创造了边施工边保畅、同类工程工期最短的奇迹。
扩建技术开先河
原有的四车道潼西路先后分三段建成,1990年建成西(安)临(潼)段,1996年建成临(潼)渭(南)段,1999年建成渭(南)潼(关)段。这条路的形成和发展几乎伴随着陕西高速公路事业成长的始终,西临高速就是陕西高速公路的鼻祖。如今,这条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又在许多领域开公路技术之先河。
中国的高速公路经过20年发展,如今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许多地区开始尝试将原有四车道高速公路改造扩容,有的中断交通全封闭施工,有的分段试验性施工,有的单侧加宽,有的干脆修建第二通道,都在探索前行。改扩建工程难就难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潼西路处于关中平原黄金通道中,在临潼新丰路段,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着西安至郑州高铁、西安至大同高铁、潼西高速公路、陇海铁路、310国道等五条交通干线,加之电力通讯电缆设施、工厂企业村镇居民……都在争夺有限的通道资源。潼西的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其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使它选择了双侧加宽拼接、不中断交通流量这一难度最大的扩建方案。在饱尝艰难的同时,也为建设者开发独门技术创造了条件。
潼西改扩建工程沿线结构物多、通车与施工矛盾重重,地质地貌从渭河阶地区、黄土梁塬区到漫滩河谷区不断变化,路线情况非常复杂,“新老路拼接”成为头号技术难题。该工程首次实施动态设计,边干边摸索,新老路拼接方案各段不相同,对老路的开挖保留程度也依情况而变。管理处特别聘请了参与过沪宁高速改扩建的江苏交通科技研究院作为本项目的技术咨询方。由于数十年前修路技术资金的局限、重载交通的破坏,老路病害较严重,在拼接之前,仅处理老路不均匀沉陷及桥头台背路基沉陷病害也是一项浩大工程。新老路拼接的关键是因地制宜解决差异沉降,全线分别对一般填土沙砾和素土路基、路床、软基段路床、挡土墙段路基等四类路段实施不同拼接方案。路床拼接部位使用干拌水泥碎石桩、碎石桩、灰土挤密桩、双向钢塑土工格栅等加固路床。基层拼接时在老路边缘洒上水泥浆,像抹了胶水般与新路基层黏合,还起防水作用。路面拼接中,用明火加热老路边缘,软化沥青使之与新沥青路面结合更紧密。基层顶部铺设聚酯玻纤布,面层拼缝竖向界面应用橡胶止水带,提高了路面抗病害性能。为了解决桥梁拼接的差异沉降,新桥按老桥跨径、结构设计,采用弱性刚接方案,以协调新旧桥由行车引起的不同步振动,拼宽桥梁下部采用双柱墩钢筋混凝土盖梁。
省高速集团以潼西工程为依托开展铣刨料冷再生技术研究,分别为泡沫沥青冷再生和水泥厂拌冷再生。泡沫沥青再生大范围应用320公里(双幅),其中潼西项目应用200多公里(双幅)。全线利用铣刨沥青面层制作泡沫沥青冷再生料约6.18万立方米,节省工程造价2800万元左右,还大大减少了废旧沥青料对环境的污染,堪称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典范,引起了全国同行关注。管理处在梁板养生合格率、全天候养生、自动化养生三个方面创新,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解决了高温季节梁板洒水养生死角、干湿交替及夜间不能正常养生等难题。老树新栽成为潼西一景,建设之初就把路两侧原有的大叶女贞、红叶李、国槐、石榴树等16种观赏植被约8400余棵,移栽到新丰和罗敷两个占地89亩的立交苗圃内,八车道竣工之时,它们树影婆娑的风姿又出现在路两侧。渭南过境线跨陇海大桥和Y河大桥两次跨越2.8万伏电气化陇海铁路,主桥结构为预应力变截面连续箱梁,施工难度大,陇海铁路运营密集,三、五分钟过一趟火车,一天可供施工的天窗点只有半小时。上跨正在运营的铁路施工,是公路、铁路部门都没有遇到过的,桥梁工地下方就是高压线,施工和火车运营安全如何保证?经过一次次专家论证、研讨方案,这两座桥开创了最宽断面的挂篮施工,一个宽达20米的巨大挂篮凌空兜起桥梁工地,防水、防电、防坠物,形成了上面架桥梁下面过火车的奇观。
潼西管理处与长安大学、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开展科研课题三项,科研攻关解决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特殊地基处理、变截面宽箱梁跨越电气化铁路悬浇施工等技术难题,为今后高速公路的改扩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难”字愁白少年头
改扩建工程的管理是一盘全局之棋,涉及工程加快,质量控制,施工与保畅的协调,征迁效率,沿线文物、自然环境保护,错综复杂、环环相扣,任何一项疏漏都可能使“加快”成为泡影。省交通运输厅与省高速集团高度重视这个项目,从厅领导、各专业处室到高速集团领导,各级领导多次检查项目建设情况,现场办公,理顺各方关系,解决建设困难。管理处以科学的管理、充足的资金保障,带领54家施工、监理单位,近两万建设者,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以优良的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
管理处处长李建安在竣工会上感言:“质量、廉政、保畅、安全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几把刀,如履薄冰,责任重大,现在竣工了,心里才安稳些。”这些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打的是遭遇战,摸着石头过河熬过了这两年,要总结只有一个“难”字。管理处这些40左右的老小伙们,干完工程头发先花白了一大片。
有人说,在陕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的非常时期,两年修成一条路不算啥,而潼西相当于两年修了两条路。由于通车不能中断,南北半幅都是分开修筑,施工单位要在南北半幅分别设置筑路机械和拌和场,设备、人员投入增加一倍,面对的又是全新的拼接技术,施工单位没干过这种活,压力非常大。不可预期的投入增加,造成合同管理更加复杂。由于地方交通压力太大,许多路段为保畅抢通,还在半成品的时候就要迎接日均3.7万交通流量的考验,这是对工程质量百年大计最极端的考验。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时,管理处采取大量措施,找来一拨又一拨专家论证。许多施工单位自掏腰包整改质量问题,没问题的单位也找来专家论证,引入专业队伍检测,做了大量工作,大家对提高质量那份认真而迫切的态度令人感动。南半幅出现过的问题在北半幅得到根治,体现了建设者从谏如流、不断改进的踏实作风。这种务实精神使潼西项目取得交工验收综合得分97.93的好成绩,就是在新建高速中也算屈指可数。
在开工之初,潼西线曾出现过村民沿路抢盖8万平方米房屋索取赔偿的奇观,几乎是一夜之间,公路两侧雨后春笋般耸立起一排排无法住人的临建房,后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平息了这一事件。在这寸土寸金的关中道上,拓宽公路的建设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潼西工程一百来公里路段途经渭南、华阴两市,6个县区,19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拆迁企业、厂矿、学校20余家,征地面积6467亩,光征迁补偿协议签了120多份。在工程加快进度的同时,排水设施不完善、公路穿越造成农田边死角地、施工噪音和振动、对地方道路及灌溉设施的影响、土地的占补不平衡都可能引起层出不穷的上访。一边要加快建设,一边要为地方百姓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了尽快恢复南半幅通行的社会承诺,房建、机电工作组全力配合、吃住在现场,潼关主线收费站一个月时间抢建出来,一月干完半年的活。统筹协调能力、办事效率在潼西项目突显出来。两年下来,工程、质量、征迁、保畅、办公、财务等业务部门锻练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高效工作的精兵强将。
潼西线延绵于八百里秦川东段,穿越古潼关、西岳华山、中国皮影之乡华县、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存泉护村、直到骊山兵马俑,沿线遍布名胜古迹,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渊源。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驻潼西抢救性考古挖掘队得知,沿线发掘各类历史遗迹265处,其中古墓179座,古代灰坑43处、古遗址区4处,近现代遗迹29处。改扩建工程充分尊重文物和遗址,在紧迫的工期要求下,主动沟通、大力协助文物考古工作。2009年西潼管理处被陕西省评为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对于这些丰厚的文化遗存,管理处想将其融入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中去,委托考古队搜集整理了沿线历史故事和文化现象,厚达40多页的册子送到建设者手里,他们读过后,兴奋得睡不着,一条高速公路竟然涉及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内容将成为改扩建竣工后对公路文化的进一步追求。
两载煎熬为保畅
潼关地处陕、豫、晋三省交界,潼西高速向来就是河南通往陕西的运输大动脉。在改扩建实施之前的2008年,潼西高速日均交通流量近5万辆,而四车道高速公路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量也就2万辆,在原本就拥堵的交通下还要缩减车道,“边通车边施工”,保畅的艰巨复杂、不可预见性和社会关注度可想而知。
分流是省厅与高速集团最早的设想。从2009年,陕西境内路网开始统一调度分流车辆,缓解潼西高速的通行压力,在省厅谐调指挥下,省高速集团、省交通集团通力配合,绕城、沪陕、西禹各线运营单位做了大量分流工作。理论上,引导出省大货车分别走沪陕线、西禹线,甩掉日均5000以上的大货车,再与河南方面协商,分流河南入陕货车,这样改扩建工程即可轻装上阵。然而,多年的运输格局、惯性以及利益却不是一朝能改变的。经过多次协商,河南方面始终没有分流大货车,不明路况的大车从潼关不断涌入陕西,连霍线陕豫两省车辆任何一个小故障,都会造成大面积堵车。陕西境内货车择路沪陕、西禹线,绕行近200公里,油耗、通行费算下来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大车司机宁愿堵在连霍线上,也不想绕。能够取代连霍的线路只有310国道了,自从改扩建工程分流潼西车辆后,310国道经常堵车,若是遇到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更是水泄不通,司乘叫苦不迭。一辆大车拼命地从310国道挤上潼西高速后,给路政人员伸了三根手指,大家以为是“OK”了,没想到司机苦着脸说:“在下面堵了三天了!”
交通量“分流”不下去,就只有“保畅”这华山一条路了。省厅、高速集团、管理处与公安交警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商保畅方案,现场解决问题。一个特殊的科室――保畅科在管理处应运而生,其职责是做好路政、交警、施工单位等部门的业务联系和协调工作,负责保畅项目的报批。保畅的具体任务交给了运营单位西渭分公司。从此,由管理处、西渭分公司、施工单位组成的专业队伍不分昼夜地在路上巡查疏导。全线设置保畅执勤点23个,包括西安绕城高速4个执勤点,每个点投入保畅人员4至8人次,施工单位每公里设置一名专职保畅安全员。为了确保车辆通行与施工安全,全线共安装爆闪防雾灯116盏,摄像头11处,施工路段标志、标牌2300余个,隔离物117000个。这期间,投入保畅人员28960人次,设备出动9000次,发放保畅宣传卡片和资料45万份。项目管理处、西渭分公司、高速交警等单位召开协调会28次,为缓解省界交通压力与河南高速方面召开协调会议4次。事故发生时,路政与交警协商,谁先到谁处理,当清障车无法到达拥堵路段时,保畅科协调施工单位机械迅速清障,这条路因地制宜创新了一套交通事故处理的新机制。
事实上,在施工这方面,改扩建的每道工序也都离不开分流保畅,大到路基、桥梁拼接、路面施工、跨线桥梁拆除,小到绿化培土、安装伸缩缝、排水设施,大小规模的车辆分流不计其数。两年来,施工与保畅磨合出一套配合无间的工作方法,施工点的开辟、施工方案的制定都得保畅人员参与商讨,实现交通转换,并及时恢复正常通行。
就这样,潼西线在堵一堵、走一走的缓慢通行状态下运行着。保畅中有个“叫醒”的关键环节,已疏通的路段,许多疲惫的大车司机却睡着了,车流仍难以启动,保畅人员挨个叫醒大车司机。为了在车流中便于行动,保畅员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而行。华阴管理所一个保畅班只负责6公里路段,他们的路政车一晚上却跑了400多公里,来来回回疏导交通跑了66趟。当所有路段完全疏通,保畅人员经常是几天没休息,他们经历了沙尘弥漫的白天,寒冷的夜晚,饥饿的等待,忙碌的奔波,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一场大堵之后,潼西线就弥漫着疲惫致极的气氛,然而,坚守仍是大家唯一的选择。
今年10月9日,潼西线终于实现了8车道双向通行,竣工的日子临近了,双向八车道的大通衢已经呈现在眼前。潼西线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施工与运营“两不误、两安全”的目标。在项目竣工验收会上,高速集团领导说,所有人员都能平平安安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精神书就壮士路
作为全省第一个改扩建项目,潼西的重要说不完,潼西的艰难说不完,潼西的堵与疏说不完……潼西人的故事也说不完。
两年来,省厅与该项目的联络人魏培斌副厅长,多次深入潼西线协调解决问题。省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总经理王登科等领导,在施工一线现场办公解决难题,他们常常也被堵在路上,就与保畅人员一道,挨个叫醒堵车中睡着的司机,指挥疏导拥堵的车流。集团副总郭利平带领督导组驻扎一线督战,从今年5月18日到管理处起,会议室的灯光每天都在晚上9点亮起,“加快工程建设专题会”连夜解决当天问题,第二天一早工程通报就送达西安的集团总部。
在省厅与集团的强力支持中,管理处处长李建安带领一干人,不断加快工程进度,大家共度过了一个个无眠之夜。在管理处,从处长到各科室负责人、再到普通员工,似乎已经忘记了什么叫“休假”。大家都是第一次干改扩建项目,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尝试,每一次决策,每一项施工管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白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加班、开会、研究部署“加快”。两年来的艰辛、压力和心酸,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第一次吃螃蟹”的滋味。
同样,对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的监理们和施工单位年轻的项目经理们来说,干改扩建项目几乎都是头一次。除了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关,还要组织配合复杂的交通转换。难怪这些“身经百战”的项目经理们发出了“就算新修十条高速,也难不过一条改扩建”的感慨。然而,为了修好潼西八车道,为了企业的声誉,就算赔在这里,也要为陕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前不久,西渭分公司华阴管理所组织了一场潼西改扩建保畅总结表彰文艺汇演,自编自导的小品、歌舞再现了保畅工作的一幕幕,台上台下演的、看的每个人都潸然泪下。“改扩建结束了,老董的身体也该好好‘大修’了!”渭南管理所副所长徐鹏说的老董,是所里当时的路政中队长董增刚,老董是从头到尾一直奋战在保畅一线的一个缩影。
感人的故事实在太多……
潼西改扩建项目展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交通建设攻坚克难画卷,描绘这幅画卷的每一个人,用行动诠释了陕西交通人“大爱于心,为民开路”的精神,他们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已然矗立成一座座丰碑。
(标题书法作者马志强系西潼改扩建管理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