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2000年初,与商子秦先是跑了312国道全线的商洛与咸阳。接着又和丁晨兄北抵榆蒙界,采访了沙漠高速公路试验段,西走三边,从宁夏银川返回。后来两个月间每隔上五六天,休整一番,先后跑了关中、陕南八个地市的国省干线公路,采访了20多个县段,50多个道班,10多个收费站,跑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2007年,为纪念陕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组织的陕西作家公路采风,我又有幸被邀参加。北上经铜川、黄陵、延安,再到榆林,沿着陕西中路的脊梁之路南北跑了一个来回。一路上领略了“圣地第一路”的黄延高速,欣赏了有“亚洲第一高墩”洛河特大桥的雄姿,见识了中国沙漠第一条高速的榆靖线。返回时又马不停蹄参观了六车道的西安绕城高速,穿越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感受这世界单洞长度第二,双洞长度第一公路长隧带给世界的震撼。
后又南下,先是经才告竣工的西汉高速,穿越天下之大阻的秦岭,感觉蜀道不再难那种自豪与喜悦。最后又翻巴山经勉宁到了蜀道之南的剑门关,远至江油县李白故里及绵阳市。这一趟下来主要走的是高速公路。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的陕西公路万里行了。
2009年我应邀与莫伸等五位作家合作撰写“陕西交通跨越发展纪实”的《大道》一书。我承担了创作“干线篇:纵横新天地”的任务。为了尽心地完成好,我主动要求跑遍陕西八个市的公路局系统,充分掌握鲜活的干线公路一手资料,把文章尽可能写得精彩些,不辜负对我信任的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的领导和朋友们。于是短短一个月中,我连续跑了西安、咸阳、铜川、商洛、宝鸡、汉中、安康八个市。这一次带着任务的采访,一头扎进县段、道班、机械化养护中心、干线路服务区、冶超站……可以说国省干线公路的方方面面都接触到了,这么大规模独身一人的采访,是我平生的第一次。往返八个市10多个县的公路里程,肯定超过了万里。我的第三次陕西公路行,让我一路赞叹,一路感动,一路的风光无限。
三次陕西公路万里行的经历,使我成为陕西作家队伍中的唯一,这应是我生命中最为难得的机遇。十年来,我可以说,见证了陕西公路沧桑巨变,强力推进,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以及他们在变革中的阵痛和艰难崛起,那新鲜的刺激,陌生的瑰丽,逼人的热烈,都让我浑身充盈着振奋,而这种振奋,是连续不断的叠加。每当回顾之时,我都会感到心搏剧增,激动不已,我的公路情结已然根植于心。而对路的一片痴情已经化为一声祝愿,一声祝福:长路如画谱华章,大道通天载辉煌。
风景依然亮丽的干线公路
金秋之末,好事接连不断,让我应接不暇,其中最令我看重的就是这次的以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陕西作家采风了。
这也是我开始的第四次陕西公路采风行。
我们这次公路采风,被总结为三个“三”,一是走了陕南、关中、陕北三种地域,二是跑了高速、干线、农村三种公路,三是遭遇雨、雪、雾三种自然景观。堪称奇绝,想起来心里就美滋滋的。
近3000公里的行程,上了高速,又走国道省道,在县乡通村公路间穿梭,如鱼潜水般的惬意。高速路的飞腾驰骋,有若凌虚蹈空;干线路的起伏回环,尽享示范路之“绿、美、畅、洁、舒、安”;农村路则穿行于农田果园之间,自然风光的美不胜收。都让人神怡心旷,意趣盎然。
尤其是国省干线路和县乡公路,虽然等级不一,但行车之平稳,似乎和高速路也相差无几,什么挫板路、坑洼路早已成为历史,就是坐在车之后排也没颠簸之嫌。和高速路不一样的是路经山区,翻越秦岭时的山道弯弯,崎岖回环,忽儿遁入沟谷,忽儿又越上山巅,绕着山转。盘山路的路行景移,车窗外闪过的大自然美景让你看花了眼,而急速的转弯,也让你有点晕乎乎的这种曾经走干线公路的味道。可以说采风短短6天,我们见识了三秦公路交通网的方方面面,而对路的体验则有了一种五味杂陈的丰富。
如何评价高速路与干线路之优劣。我以为,它们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风采。高速路绕城避乡,笔直贯通,但由于是全封闭,所以途径之路的不少老百姓上不去,少了亲和力;国省干线路则是开放式管理,便民实惠,让老百姓上下随意,行得舒畅,但有些路段人车混杂,路边违障建筑,影响速度。总之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利必有一弊。
高速路讲的是高速,一马平川的坦荡,容易让司机麻痹,驾驶疲劳,瞌睡丢盹。所以挂碰追尾多,有时遇上大雾冰雪就得封闭,否则连环追尾那就是大堵塞。而干线公路有起伏弯道,行人穿行,司机得随时打起精神,反而不易发生事故。最近几年好像高速路追尾撞车多了起来,堵车慢慢也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今年京藏高速冀蒙段遭遇大堵车,连续几个月不能缓解,竟然一次一堵20多天,被堵车辆绵延上百公里,创造了另类的世界之最。
干线公路是衔接高速和农村公路的纽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虽然是次骨架,但负重能力强,尤其“十一五”以来,陕西干线公路中间突破,发生巨变,打造出全国一流的路况水平,一流的服务水平,已然跻身“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行列,令人刮目相看。
干线公路在公路网络组成上的重要地位,已为社会所看重,我以为再过100年、500年也不会改变,甚至永远不会改变。就像人的血管,有了主动脉,也离不开支动脉、次动脉,以及静脉,和深入到人的全身每一个部位的毛细血管一样。
干线公路在管理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一竿子插到底。省市有局,县有段,段下有道班,各种站点一应俱全,管理上半军事化,令行禁止,非常有效。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公路大军也被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
干线公路的历史发展悠久,有优良的传统精神的强力支撑,这就是铺路石精神为核心的敬业、创新、奉献精神。这是干线公路独有的文化,是公路文化的灵魂,其内蕴博大精深,极其丰厚,需要我们重新来审视,薪火相传,世代承继!
这些都为干线公路的灿烂辉煌前景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体系,是他们永葆青春的基石,蕴藏的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理念创新决定战败
说到公路网络,高速路强力推进,贵为龙头,农村路华丽转身,艳若凤尾。国省干线公路夹在中间,地位相对尴尬。
但是,负责干线公路的全体公路人,肯定不甘落后,被历史前进的步伐抛在身后。
他们首先在理念上创新提升,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他们提出了“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提出了“大交通、大公路、大养护、大服务”。养护被冠以“大”,统属于大交通、大公路、大服务的理念之中,让人感悟良多。于是就形成了“建设是加快,养护也是加快”的新理念。因为没有养护的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建设,公路的建设有尽头,而公路的养护则属于永远。
这种理念的提出,理顺了思路,协调了发展,为国省干线公路争取到大发展的一席之地。证明了陕西公路人战略眼光的高瞻远瞩。
理念可以理解为政策和策略,所以这些创新的理念具有了关乎生命的意义。这也成为干线公路大投入的基础。于是,“十一五”期间,干线公路投资由过去的“十五”的每年一、二个亿,达到了“十一五”十多个亿。过去无奈的“按铁打镰”变成了“按需投入”。对于“按铁打镰”,我的狭隘理解就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但让我敬佩的是陕西公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次在商洛又一次得到验证。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以“钱少也要干大事”、“经费不足汗水补”的大无畏精神,取得了在“补丁路上绣花”,养出了闻名全国的“全优补丁路”的壮举。陕西公路人的这种奋斗精神才有了“十五”期间,陕西公路各项指标排名在全国总体偏后,位于18―20名左右,但养护水平却高居第六这种反差的现象。没有钱也要干,没有条件也要上,确实是苦了整整一代的陕西公路人,他们是中国公路人的典范。
商洛公路人在“十一五”期间奋起前行,在养路上一直走在前列。2009年他们取得了仅次西安的银牌,我对一路陪我采风的商洛公路局的王永宏说,“你们的银牌闪射着金牌的光芒,因为你们从投资规模上,公路条件上,和西安不可同日而语。你看2008年的汶川抗震,省公路局组建的突击队就是以你们为主的。”
先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念,决定着公路养护事业的成败。省公路局推出的完整的理念系统,都让我暗自佩服,并在这次采风中深有体悟。
在日常养护上推行“天天一个样”新理念,从“养坏路朝养好路”转变,防线前移的预防性养护。还有:
“打造合格公路产品”的理念。
“用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即“三心”公路品牌理念。
“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三个服务”理念。……
有了这些理念,在实施上又有了强大的执行力支撑。才有了大张旗鼓的示范路创建,率先在全国建立干线公路服务区的探索。才有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的里程碑式的进展速度。真正是理念创新决定成败,干线公路再现辉煌。
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经验可依,标准可参考的情况下做出的。是陕西公路人“摸着石头过河”开拓大视野,硬着头皮闯出来的。可以说是凝聚着这一届省公路局领导班子和全省广大公路人智慧的结晶。
对“养路”即“养心”的思考
这次采风临出发时,陕西省公路局的领导们为我们送行。局长王平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有一种灵感乍现的感觉。这句话就是“公路人养路,也养心”。
养路与养心的内在关联,其中大有文章。于是我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路在采风中思索寻觅着最佳答案,并联系我这十多年来对公路人的了解和认知,从而疏理其中包含的内蕴和真谛,于奋战在一线的平凡的公路人身上去求证。
在商洛公路局,首先看到了他们出版的《大路飞歌》一书中有:“以路之魂魄,养心之灵性”。这让我怦然心动,《陕西公路文化手册》中在职业观上的“用心奉献,尽心服务,人在路上,路在心中”。这也就是说,心和路浑然一体,养好了心,才能养好路。这所养之心,就是爱路之心,是一门心思的爱路,无怨无悔。商洛的王永宏在创作的《守望者》一诗中宣称:“让自己站成一棵树,守护着路,愿自己俯身为一颗铺路石,与路厮守终身。”他们养的是公路人自己的品格,养的心灵之美。
在渭南,他们出的《大路音符》一书中则编辑有一组公路人的感言,选出其中几段,从中可以窥查到公路人的养心,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路。
“今生,我选择了公路这个行业,不仅是为了生存之路,更重要的是求得了一条修身之路,一条永远愉悦的‘心路’”。
“用智慧和心血铺就自己手中的路,心中的路”。
“我用青春铺路,用心养路”。
“在我心中,公路是生命的象征,它的延伸,是我生命的延续,他的发展,是我的心愿”。
“我心中燃烧的一片痴情,只为长路永远如画”。
从以上发自心腹的感言,我领悟到了,公路人的养心,不是养的远离尘世,归隐式的清静无为;不是养的无所事事,只求一己的安逸。他们养的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是大道无言的奉献精神,是铁肩担道义的高尚品格。
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物欲横流的泛滥保持着通明澄净,绝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他们心态平和,胸襟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心的忠诚,满怀着对路的一腔热爱,他们心中最为神圣的路已经和自己的生命结为一体。他们养路,就是把自己的真情与爱心,通过路洒向人间千家万户,洒向亿万个奔波于路上的行路人。因为公路这个行业是个“洒向人间都是爱”,造福于民,让人深感温暖的积德扬善的高尚行业。
于是我想到了坚守在秦岭平河梁上被誉为当代养路工楷模的徐良成,想到了商洛公路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养出闻名全国的“全优的补丁路”的李双宝,柞水沙坪道班十佳养路工在“补丁路上绣花”的蔡乾安,他们养路,养出了艺术,也养出了爱心。
还有周总理表扬过的合阳路井道班,2009年评选出的“感动交通十大人物”以及“十佳道班”“十佳养路工”。走进他们之中,我才发现,走进了一个由博大崇高构筑的心灵世界,为了公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他们养出了合格的精品的示范路,同时也把自己修“养”成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因为路的品质,折射出的正是人的品质,路品的坚实美观,和人格的升华高尚是相互映衬的。有人说:人品孕育路品,路品蕴含人品。我以为这些都是养路即养心的最佳诠释。
想到这些,我瞬间豁然开朗,明白了“三心”公路品牌中申明的“用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关键集中在一个“心”字上。养路即养心,不用心,难保公路产品之合格;不精心,难以养护出样板的示范路;不尽心,就难以为社会作好“三个服务”。所以一切皆在养心,这是公路人在文化精神层面拓展出的新理念。
当然了养路即养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扬,坚持和锤炼。
想着艰苦奋战在国省干线公路一线的那些养路工们,他们收入微薄,工作艰辛,但精神世界之丰富,思想境界之高尚,心灵之美好,都让我感佩万分,让我有了一种高山仰望的感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忠诚的心,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所以有了这样一批可亲可敬的公路人,一定会谱写出一曲大道无言,大爱无疆,感天动地,最为亮丽的史诗性的壮歌。
作者简介:朱文杰,著名作家、诗人,西安诗书画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