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的一天,我和朋友来到梦寐多年的黄山脚下。出发时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宛如江南水乡的浓墨重彩,远处的山、树都掩隐在烟雾之中,什么都看不到。一路上我们议论着天气,但愿老天有眼,能赐给我们一个笑脸,让我们尽情地饱览黄山美丽的容颜和丰姿。
然而,天公不作美。说话间就下起了雨。在车上导游小姐很风趣地说:“贵人出行多风雨,雨中登黄山是可遇不可求的”。尽管明白导游是在宽慰游客的心,但我们也算找到了一点平衡。
远观黄山,淅淅沥沥的小雨将黄山笼罩在一片烟云迷朦之中,好像遮着一层面纱的美女那样神秘。经过了十分钟上山索道的牵引,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是从半山腰出发的,所以起步的时候,脚下已经是万丈深渊了。弯弯曲曲的向上延伸的条条长石犹如悬在山峦之间的长梯,被过往的人踩得略带光泽。站在栏杆边上,鸟瞰下去,悬崖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朦胧且飘缈,这可爱的精灵将原本令人眩晕的悬崖峭壁完美的幻化成美轮美奂的雾海,险境顿时变成了仙境,心情,陡然好起来。我当时就想,如果今天阳光明媚,也许就没这么美了吧,至少这个角度看上去肯定不是仙境。
攀到大约一千米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大家体力上出现的分化。那些平日里缺乏锻炼的同行者已经气喘吁吁了。然而,山还是要爬的。大家互相鼓励着、打趣着,彼此之间毫无拘束,也无所介怀。就这样,空中弥漫着细雨,也弥漫着快乐。也许是渐渐适应的缘故吧,一会又不觉得像先前那么累了。
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流水飞瀑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山是被岁月磨过的剑,细腻而光亮;镶嵌在峭壁石缝里或粗或细的树宛如跳跃的音符;或远或近、花花绿绿的人流,绘就一幅鲜活的蚂蚁上树图。
挑山工是人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肩上的担子,轻则数十斤,重则数百斤,如此的重担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的挑到山顶,靠的不仅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毅力。他们很少讲话,而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大多数的人会发出一些吼声,我想那一定是他们在给自己打气。我们吃的苦,跟他们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当然,这些挑山工一路上又是一种力量和毅力的象征,是无数攀登者的兴奋剂,赐予大家坚持下去的力量。
屈指数来,黄山上的绝壁、奇峰和怪石可真是不胜枚举啊。奇妙的是这些千仞绝壁、奇峰、怪石和独特的黄山松巧妙的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山水画,每幅画面似乎相似但构图与风格绝不相同。即便是绝壁虽然都高逾千仞,但面目却处处相异。绵绵细雨让绝壁、奇峰、怪石和黄山松披上了一层黛色,更让黄山的景色增添了山水画的神韵,绝妙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人有一种画在眼中,人在画中的绝妙之感。
水是黄山的神韵。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每一处绝壁上都有水,她们以不同形态神奇地飘逸着,或成涓涓细流带着一种柔和的哗哗声沿着冲刷而成的小渠快乐地流淌,或成飞瀑一如织女五彩经线那般轻巧地飞流而下,或薄如烟云让你忽如其来遭遇一场雨烟,只会让你恋恋不舍。这样的姿态和韵味赋予了黄山一种神韵。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水对黄山的缠绵和滋养,黄山也会像北方的山一样干黄枯燥。黄山因水而郁郁葱葱,多了一份灵气,也平添了神韵。
云是黄山的恋人。水汽蒸腾而上,云海出现了。没有人惊呼,没有人乍舌,四周一片静寂,人们屏住呼吸静静地观赏着。水汽从山巅、丛林、山坳间蒸腾而上,变成一缕缕白雾向上飘移,每个角落向上飘移的白雾恰到好处的飘到自己的相应位置。俯视云海,或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或如咆哮奔流的江河,或如奔腾不息的骏马,或如万顷碧波间盛开的莲花,或如身处花丛欲笑还罢的处子,纯纯然,静静然,轻轻的飘浮着。轻轻柔柔的云雾、郁郁葱葱的松林傲立山巅。没有一丝枝蔓的黄山松,白黛绝妙揉合的千仞绝壁、形状各异的奇峰,云在山间飘,人在云中游,飘飘然如在仙境,这是一幅多么绝妙的画卷啊。
松是黄山的灵魂。黄山任何一座奇峰上都会有松树。没有土,没有植被,只有那么一株或几株傲然挺立。这些松树倔强的从岩石的缝隙中钻出来,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营养的岩石上,奇迹般地生存着,给那些没有生命的绝壁奇峰赋予了生命的活力。黄山松绝不枝枝蔓蔓。不论生长在松林中,还是孤傲的生长在奇峰上,主杆一律是光溜溜的,树冠也仅仅只有五到七个枝干,每个枝干上的所有小枝有机的排列着,这个枝干向东那么上一个枝干必然向着其他方向,绝不就近重叠。所有树冠形状几乎都是一边宽一边窄。向着东方的枝干颀长,其他枝干稍短,自然形成了迎客形状,迎客形状的松树在黄山比比皆是,但却极少雷同。这样的松树就使得黄山松和其他名山的松树有了本质上的区别。黄山松是植物生命中的灵长,将黄山松命名为迎客松不仅师出有名而且顺理成章。
正是水、云、松构成了黄山绝无仅有的人间美景。雨中登黄山虽然经历了一些艰难,但看到了黄山独特的景色:雨雾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也仿佛人在景中走,把自己置身于一幅流动着的画卷中。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