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期 第9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5-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商山访四皓
新闻作者:周亚娟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2011年春天,当我随众驴友披荆斩棘翻越数座大山抵达商山之巅,凝望四面重峦叠障巍峨苍茫的群山,聆听似吟似唱如吼如哮的阵阵松涛时,不禁遥想起秦时为避苛政而退隐山林过着弈棋田园生活的四皓先生。商山,似乎不再是一座山,它是文人士大夫竖起的一座道德丰碑,足重千古,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沧桑,巍然屹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1900多米的商山,位于丹凤县商洛镇南两里处,因其山峦形似“商”字而得名,两千多年以来,它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达官显贵流连忘返,赋诗撰文题咏不绝。
    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末,始皇暴虐,四博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避乱隐居商山,四人年皆80有余,庞眉皓须,时称“四皓”,亦称“商山四皓”。
    秦亡,汉高祖立。高祖刘邦欲易太子刘盈,另立戚姬所出刘如意,刘盈母吕雉用张良计,卑词安车,请四皓出山。公元前195年,刘盈继位称汉孝惠帝,而四皓辅汉安刘有功却不受赏,仍回商山定居。后惠帝为四皓作碑于隐所,建庙于商山。只可惜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使商山寺庙堂坍塌,只剩残垣断壁和几株拔地而起的松柏,而丹江北岸商洛镇里保留下来的四皓墓园,古柏环抱,高耸参天,与商山隔河对望,相映生辉。
    “昊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巍巍。岩居穴处,以为幄帷。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远矣,吾将安归?”
    这是四皓隐居商山时作的采芝歌,诗中表达了他们对隐居生活的自慰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在商山,他们耕读田园,采食商芝,其勤俭朴素的风尚影响远近乡人。曹植、陶渊明、庚信,曾做诗赞颂“商山四皓”。唐代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宰相张说、张九龄、李德裕、元稹都为其写下情文并茂的不朽诗篇。特别是白居易曾“七年三往复”商山,有29首诗都提到了商山四皓,且以四皓自况,晚年位居高官的他在诗中还写到“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诗言志。“商山四皓”能引起历朝历代政要文人津津乐道,自有他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过人之处:一是始皇暴政,滥杀无辜,他们身为博士,不助纣为虐,而是避开网罗,表示憎恶和不满。二是汉皇宠爱戚姬,以好恶易太子,引起皇权动荡,他们受请出山从太子交游,一场政权危机烟消云散,刚建的汉朝暂得以安宁,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三是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称汉孝惠帝,四皓不居功自傲,欣然回到商山,过清贫的山民生活,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此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高度评价,赞扬之词达到不可复加的程度。
    无疑,四皓的隐退与进入宫廷都获得成功,这在历代士夫文人心目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或退隐山林以去危求安明哲保身,或从政以辅佐君主框定天下,无论四皓退居林下的隐逸弈棋还是身在朝堂与君王的共出入,都成为士人可遵依的价值典范。唐时白居易在《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香山居士自嘲也是这乘负着名利来来往往,不能走出喧嚣尘世的人,用商山四皓宁静淡泊的精神对照自身。我等身为一介草民,虽不能为官为吏建功立业或是造福一方百姓,却可以四皓为镜照出自身的庸碌世俗。“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在商山这条当时连通长安与东南、南方的商旅路上,商山四皓深知进退存亡之大道,修身养性,待时而出,完成其历史使命。
    “商山四皓”的退与进,是为国为民的立场,是大义浩然的正气,是志存高远的淡泊,那恬淡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似商山松柏的涛涛之声,激贪厉俗,矫世匡己,如树木莫莫,高山巍巍,鞭策古人,启迪后世。(作者系丹凤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