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袁隆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人们多重解读的伟大科学家,一个用自然生命执著追求绿色生命的人、一个忠贞践行民本思想的人、一个把生命当作歌唱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只要有阳光 就有生命的交响曲
    影片以一个婴儿与水稻的对视为开头,婴儿的赤子情怀,肚兜的一抹生命红色,稻穗的厚重激情黄色,象征性地为影片奠定了生命不息、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尤其是交响乐的插入,为影片烘托出一种澎湃的力量,这是对生命伟大和崇高的礼赞,也是对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一心为人民谋福祉的赞美。在影片这几组蒙太奇转化中,袁隆平已经和生命、伟大、高尚化为一组同义词。
    大地和阳光,就如诗人眼中明月和美酒一样,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梦想所在。“每天,太阳升起,只要有阳光,就会有生命的交响曲,”就因为“让人们远离饥饿”的信念,他才会对大地和阳光有种别样的情怀,才会满怀信心的迎接科研道路上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
影片不间断出现的交响乐演奏的蒙太奇可以看作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而袁隆平的实验,恰恰是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对生物属性因势利导,体现了他对大地之敬畏,对种子之呵护。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在国际上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更多人的温饱问题,其品行,义贯长宏。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影片对时空跨度的表现是成功的。袁隆平在农校任教期间,历经大跃进、大饥荒和文革三个历史时期,并穿插他的教学、科研和爱情三条线索与之对应。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人事纠葛和事业进程中,袁隆平始终保持着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独立人格和对真理的狂热追求。
    正是对自由、真理精神之追求,使他失去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使他与顶头上司的工作关系紧张,使他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也使他在海南一心搞科研的10年中,却拿不到一分钱的科研经费。而也恰恰是他对真理的坚定信息,使他收获了真正的爱情,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他的杂交水稻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使他在“文革”中能腾出身子,暗自进行科研。正是这种敢于碰硬、坚持真理的气节,勇于揭发伪科学的勇气,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最终成为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当外国记者谈及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时,他用毛主席的一句词来回答记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因为,大饥荒是他心中抹不去的疤痕,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现实生活中的袁老智慧超长,他对书法、绘画很精通,热爱游泳,喜欢拉小提琴,英语、打球等样样在行。而影片中的袁隆平也没有常人眼中专家、学者的严肃古板,他的诙谐、机智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他与任何外在于他的事物都在生活、理性的层面平等地对话。
    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他认为自己就是一粒水稻,因为,“水稻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他爱水稻,水稻也爱他,所以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水稻之父。”当成厅长当面问他,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率的把握有多大时,他饱含深意地回答“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对植物生命探索和渴望的人,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有如此的高度,与自然万物共鸣。
    袁隆平无异于传奇和忠诚的同义语,他对党和人民的一腔大爱,感人至深,很难用文字描述。因为袁老喜爱音乐,就用莫扎特一首曲子的名字《伟大的思想高贵的心灵》作为本文的标题吧,因为这短短10个字也是袁老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西安公路研究院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