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的渭南公路管理局韩城公路段女职工薛文玲,自从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韩城公路段新农道班、西庄道班、龙门道班工作过,现任韩城公路段大桥道班班长。她在平凡的公路养护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默默奉献,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她所在的大桥道班也被省公路局评为“省局级文明道班”。
奉献,干好工作的宗旨
1987年12月30日,是薛文玲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20岁的她进了韩城公路管理段,成了新农道班的一名工人。公路养护,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件又脏又累同时也包含很多技术含量的活,这活,薛文玲一干就是25年。为了做好公路养护工作,薛文玲认真学习养护工作理论知识,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她还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公路养护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成了全段乃至全局有名的“创新型”女养路工。
因丈夫在矿上上班忙,薛文玲在道班上班没日没夜,一两礼拜不回家是常事。她的婆婆患有白内障,还有其他病症,不能做手术,弟兄4个轮流看管。轮到她管时,她就把婆婆接到道班,做饭、洗衣服、剪指甲、剪头发,无微不至地照顾。由于工作太忙,孩子只有留给娘家照管,开家长会永远是孩子的舅舅参加,这让薛文玲感到特别愧疚。
热爱,干好工作的动力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下苦活”。这是薛文玲平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05年春节前,薛文玲被调到大桥道班。大桥道班地处山西、陕西两省交界的中间地段,黄河公路大桥长144米,10班公交车20分钟一台对发,日均人流量达三四千人,由于这里限高,公交车不让过,两边的旅客下车后,要步行到桥头,有的旅客带的行李多,道班的同志就无偿提供架子车,并帮忙送到桥头。
大桥道班不光人流量大,过往的车辆也多。且不说来来往往的小汽车、摩托车,光那些拉白灰、拉沙、拉煤、拉砖、拉水泥的70多台三轮车、小四轮车,每天最少都要在大桥上跑上三、五趟,这些车辆即使盖上篷布,也会在路上抛洒下白灰、沙子和煤等,所以这里的养护工作没有任何时间性和规律性可言。有一次,一台拉石粉的车后门开了司机不知道,在薛文玲负责的路段洒下了十几米长的石粉,当时正值暑天,在30多度的高温下,薛文玲顶着太阳清了整整一天,才把路面清扫干净,待到工作结束,她整个人已成了土人。有一次下大雨,龙门山的泥石流堵塞路面,为了保证过往车辆通行,天还没亮,她就带上工具到了路上。先用铁锨通开一个可容车辆通行的口子,然后一锨锨地将泥石流清到不碍事之处,用了近两天时间,才将路面清理干净。
扫路、挖水沟、养护大桥(桥面桥下),是薛文玲天天都要做的功课。大桥桥面高低不平,下雨时雨水拥堵,她必须用扫帚将水推到泄水孔。冬天下大雪,桥面洒盐后,她又要及时清扫积雪,省得将人滑倒。黄河大桥下的三角架支座上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螺丝钉。任何一颗的松动都可能危及大桥的安全。到大桥道班工作的20多少年来,薛文玲都要和道班的同事轮流,沿着狭窄的铁梯走到桥下,一个一个仔细摸查,发现松动的赶快拧紧,确保安全。大桥下的基座滚筒容易滑动,随时会造成大桥倾斜。她和同事每月都要仔细检查一遍,发现问题,立即使用千斤顶,将其顶回原处。桥柱与桥面之间要用梯子,下面是湍急的黄河水,稍有不慎就会失足掉下去,但无论是狂风肆虐的天气,还是冰雪天,薛文玲都是驾轻就熟,出色地完成工作。
和谐,带好队伍的目标
今年3月8日,干了一辈子的原大桥道班班长退休,薛文玲就任班长一职。平时对自己的同事有着家人一般的感情,说起自己道班的同事,她更是如数家珍:54岁的孙向维、杨俊兴干了几十年公路养护,业务精益求精,工作敬业负责。老班长马韩生,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志,是她工作和生活上的老师。年轻的解春丽、解建国工作认真,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尽职尽责完成任务……
桥上的活重,为了公平起见,薛文玲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规定从事公路养护的人三人在桥上,三人在路面,并且一月一换,避免了因活多活少引发的矛盾。为了管好队伍,道班制定了《养护巡查制度》、《班长岗位职责》、《劳动考勤制度》、《安全作业制度》、《服务区管理制度》、《政治学习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
大桥道班虽然在黄河边打有水井,但遇上天旱,井中时常没水。没有水,男同志可以用毛巾擦,对于爱干净的女同志来说,几天不洗澡日子简直没法过。不得已时,薛文玲只好用桶提来黄河水,自己都没水吃,但客车司机、旅客还时常前来要水,她是宁肯自己没水喝,也要把方便留给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