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期 第101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9-13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在西秦边陲北部
新闻作者:赵 熙
    由宝鸡到陇县及至同甘肃交界之陇关、火烧寨、大河村等陕西西部边陲地,我已走过很多次了。然而,唯有本世纪十一年夏秋之交的“秋老虎”肆虐酷暑之日来此之行,仿佛是头一回。其因正全省高速公路在完成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包含宝陇之千阳至陇县段)之后,宝汉高速之北段(计113公里,其中千阳至陇县火烧寨64.9公里已通车运营)已基本主体建成,快要于2011年年底通车之时,这从前十分荒凉的陕西西北边远地从此一改旧颜,一跃而进入了新的时代,我则更有了新奇感。
    宝鸡至陇县陕甘交界的百余公里高速公路路段,其艰险之处是这条线上多座大桥、特大桥的修建工程。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具影响的多家铁路、高速公路、大桥建设的工程公司,每日出工人数达万余许,其中的艰苦、折磨、黑水汗流自不必说,但当我们登上宝鸡北部凤翔附近、千河入渭河处而凌空架设的千河枢纽特大立交大桥之上,放眼几乎看不到头的宽阔的硬化桥面时,这种壮观神奇的图景,这种通天桥之宏伟景象,令人惊叹而震撼!实在是千秋雄浑之业了!
    据随行的宝汉公司宝鸡管理处同志介绍,此项特大桥工程由来自天津的中铁18局建设者承担。同行的施工部部长介绍了工程中遇到征地拆迁以及2010年夏秋的暴雨影响。为不影响工程进度,采取分段施工,日夜鏖战等方法。有的领导和职工,这两年许顾不得回家看看,实在是为工程建设付出了全身心的努力。
    其实,千河枢纽立体特大桥之所以称之为神奇、宏伟而具震撼之伟,这主要是它不仅要在广袤无尽的高空天野搭起这牵北通南的长臂天桥,还在于它要横于每日正常运行的陇海铁路和西宝(连霍)高速公路两线之上,交错期间,形成立体枢纽之桥。当我们登上有760多米高、几道桥梁盘环于空的枢纽立体大桥之上时,只见多架大型起重机正在装卸器械。一部分职工正在用水泥石砂硬化了的桥面上铺设多层网状钢丝,做二次桥面铺填水泥石砂之准备。听主持施工的项目经理介绍说,大桥桥面除了连续多层铺设各种型号的水泥石砂质地基础路面外,还要铺设二、三层的不同性能的水泥石粉和沥青混合建筑材料的桥面的。显然,千河枢纽立体大桥的施工已近尾声,但每一道工序都在那无尽钢丝网格中每一条钢丝的精细结扎中。几位戴风雨草帽的女工作人员几乎是伏地而劳,像绣花女绣花似的,用手中的小钳扭夹钢丝,汗水不住地滴在油黑的手套上……
    在这样纵横交错、环形如带的大桥上观览,实在是有点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于桥梁建设十分外行的我辈,更是有些茫然。从桥边俯视陇海线火车呼啸而过,西宝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货车连接奔驰,却不知大桥建设者是如何在不影响西去二线车辆正常运转中在其上凌空将“桥”架起。即使有现代化的长臂吊车,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然而,此时此刻,那长臂“天桥”却已凌悬西宝、陇海二线之上,如旋于高空的彩虹,这是怎样的奇迹呢?我也只有在内心默默地祝福于建桥铺路大军的各位创造者和劳动者!
    在看到如今的千河枢纽立体特大桥环绕于空的景象时,除了惊叹我更多的还是震惊和不安。说起陇东之凤翔、千阳、陇县诸地,三千多年前也曾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古之周原,周秦故地,雍州乃远古之首府。即使近代辛亥革命百年,也有“关中怪杰”郭坚在凤翔固守,书写“重修东湖”之轶闻战事。然而,千河之流,至上世纪之末仍然还是漫无边际,横流无涯。尽管也有了千阳当代之“湿地”建设,一片线水蒹葭。但陕西边地陇乡,却在两年左右的时段里,轰然耸立起多座立体公路大桥和漂亮的高速公路。这是何等的壮观、宏大工程!陡然间将三千多年前周秦汉唐之古朴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一下子拉向世界型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中,实在是一个新时代的崛起。
    这种新鲜和宏大最为突出的印象。首先是对“桥”的感觉,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高速公路建设崛起和发展,那横空出世之大型钢制“天桥”便拔地而起,以其独特、宏伟的时代景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秦岭为中国北方的第三台阶,也是中国西部、陕西关中南北之绿色屏障和气象分水岭。然而,千百年来,十万大山横贯东西,不尽峻奇。道路之阻,蜀道之难,尽人皆知。自本世纪之初,有西汉高速、西康高速、西商高速,自西至东贯通南北秦岭天险,打通秦岭蜀道。又有十天即可贯通秦岭东西。而今之宝汉路自宝鸡而北至陕甘交界,南及汉中,至四川交界,形成宏观东西、南北网带。将那个荒古的时代,剔得遥远。我是这样地感叹于一条路、一架桥便改变了全部的生活和时代的观念。
    沿宝陇线千河枢纽立体特大桥而北行,至南村特大桥的控制性重点工程地并不遥远。这段路是由中铁5局第四工程公司12标承担的重点项目,建设南村大桥,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夜奋战,四座桥连接,主墩85米、长540米、高95米的南村特大桥已提前于今年三月完成主体建设。该工程的难点之一是在严冬、春寒的冷冻季度施工,要保障水泥和沥青浇灌的规定高温成为难题。在北方零下10多度的严寒中,为不影响工期,他们采取了多种土洋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多项技术攻关。墩身施工时,用帆布围住翻模平台,在平台顶上加了盖子,使用5吨锅炉进行蒸汽养护。悬臂施工时,在挂篮周围用岩棉板封闭,挂篮顶上用塑料布、电热毯、棉被三层保温,里面用蒸汽暖气片、火炉升温等等。又采取多种电器“箱室升温”“封闭施工”,创造了在零下13度下的良步施工,提前“合龙”。同时,总结“5.12”地震经验,为预防地球、气候变化,创造了“瞬间位移”的仪器设备,为这项地形陡峭、上下高差达110多米的墩高跨大、施工特难的南村特大桥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当我们漫步于铺上了沥青的平坦、美观的桥面时,还有部分工人汗流浃背地冒着正午酷暑在做着桥梁的最后收尾工作,脸、脖颈、胳膊全成晒了黑红色。显然,都是为着赶月底完全顺利竣工而加紧施工,尽管夜以继日,却浑身充满活力。
    宝陇线最具规模的五里坡特大桥,项目总投资2.4亿元。桥长1238米,桥高173米,其中最高桥墩153米,目前为“西北第一高墩大桥”。
    陪同我们登上大桥参观的项目总工、28岁的王锋同志,毕业于河北石家庄铁道学院(桥梁专业),他年轻精干,话语不多,眼中却蕴含着聪敏和机智。他们所承担的这条五公里的高速路工程,除了五里坡贯通南北的特大桥,还有中桥2座,天桥3座;涵洞、通道8座。其土方量达113.5万立方米。最为艰险的便是特大桥的凌空建设。他们采用先进的液压爬模体系,安全高效地取得了153米超高墩零事故并提前20天封顶的成绩。由于遇到黄土溶洞、滑坡体、卵砾和砂质黏土组成的不良土质,只得采用人工古老挖掘的办法,挖掘直径2米、深65米――71米的桩基,克服了深井缺氧、地下塌陷等多重困难。在2月至5月份,悬浇臂施工时,项目部果断采用热水养护,此举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还缩短了浇筑周期,创下了12#主墩一个月浇筑5个块段的良好成绩。在防止低温冻坏混凝土的增温养护的日夜,“那七天七夜,我们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像照顾婴儿一样,外面用篷布包,篷布里面用蒸汽增温养生,承台内用水管循环冷却,并随时进行电子应变测温,终于度过一个个难关。”项目经理邓江明的回忆,反映了高速公路建设者那些无言以告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大桥是宏伟、壮观的,水泥和钢筋塑造“五里坡”工程形象,展示了以项目经理邓江明、总工程师王锋为首的宝汉项目管理的年轻有为的团队,这群少壮派率领的“猛虎团”,在这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周原土地,用心血、汗水所抒写的“高桥传奇”的雄浑和美丽!它使我记下了测量班奋力苦战的年逾五旬的高泽清、吴鹏鹏、胥勇、王远霄、赵阿兵、樊祥伟以及高泽清的平凡而受人尊敬的妻子和项目总工之妻郭翠霞。还使我记下了在五里坡特大桥11号桥墩桩基施工完成最后一根浇筑任务时,那已是2010年腊月廿九凌晨的特殊日子了,过大年的炮竹声已在西秦这块古朴的故地不时轰响,至此,工地派出的专车凌着寒风,将重庆籍民工分送回家。这穿越秦岭以至巴山蜀道的年关风景,是何等的冷峻而温热!
    在宝陇高速公路线上,还有一处十分奇特,即地处千阳县境的涧口河、赵家塬大桥。此桥为中铁20局F16标项目,其中涧口河特大桥(西部)全长1118米,全桥设2台15墩;赵家塬特大桥(东部)全长338米,全桥设2台5墩。其特殊之处是这条横过东西的两座特大桥之上,南北纵向有一条公路。于是,设计家心生灵动,便将南北通道的黄土层下掏空,竖起水泥桥墩,在两条东、西大桥中间之上,纵向架起过桥,这样既节省了材料,又十分方便,也没有给古有的南北通道带来障碍和影响。从外观到内美,都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真是一项绝美的创造。
    我们在东段(赵家塬大桥)和西段(涧口河大桥)上观览。看见赵家塬桥西口南坡工人正在忙着制作十分巨大的大桥水泥墩。桥面上还有十多工人用肩拉钢绳发出强烈的号子声。在赵家塬大桥东口连接处,一位老技术人员正蹲在巨大的起重机长臂之端,用吹笛来指挥长龙起重机抬动已跨上即要“合龙”的桥墩,准确无误的缓慢移动。工程人员介绍,每日计划上桥墩四块,现在还有16块桥墩。但在计划的本月底左右的竣工期是一定可以完成的。
    巨大而神奇,竟是在几个技术人员的指挥若定中准确无误地移动。然而,当大桥一切竣工,人们乘车驰过美丽壮观的高速公路和大桥时,又有谁能想到这些为大桥建设日夜默默付出的父老乡亲呢?
    创造是宏大的,生活是极其艰苦而平常的。我们在第二天下午来到一沟道畔用塑料合成板搭建的整齐的简易的“平房工地”时,看到了建桥职工真实的生活环境。这里是一座大桥建设者的栖息地,紧连在宝鸡有名的“冯家山水库”的上游沟壑坡畔上。也不晓这么一块空地是原有的荒草坡还是建设者临时在工地修出住宅区。但无论怎么说,这里总算是某工程队的“快乐之家”了。从那紧闭着的一间间房门口贴着的已经有点褪了色的“春联”看,这些长年苦战于建设工地的职工们,连春节都在工地上。也许我们是下午6时进入工地房区,职工还没有下班,只见几位聘来的当地厨工在灶房里忙碌。奇特的是,厨房里走出一位老农式厨师,身后跟出来十几只黄白相间的胖胖“小狗”,在院子里奔跳欢闹,十分可爱,我同老者简叙。老者言及这所工地上,做饭厨师共两人,承担着四五十人的一日三顿伙食。现在大桥主体已成,“大部队”已撤外地,只留最后收尾工程,吃饭人少得多了。他脸上带着慈善的欣慰。我问起工地怎么有这么多小狗。他咂着旱烟的胡子嘴笑了:“嗨,几只母狗,一两年就生了这么多,这里距城太远,工地上大都是南方、东北或北京各地来的年轻大学生、技术工人,他们下工后,也寂寞,几只小狗也会玩些花样。”
    我也觉十分有趣,在这遥远的紧张的宝陇高速路、桥建设的工地上,年轻的建设者,他们也有自己热爱自然的乐观生活和蓬勃朝气,即使在这遥远的偏僻山沟,处处都闪耀着年轻人如同火焰一样的青春光华。
    基建工地为我们这些“采风作家”,办了三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地小吃晚餐,丰富而可口,几种菜都是山沟里生长的野菜,十分清鲜。吃饭间,陪我们一路辛苦、长得敦实而健壮的宝汉公司宝鸡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张翼飞的妻子(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引着三岁许的“胖小子”,恰从西安赶来探亲。听说张主任为了工程,有多长时月未及回家,而最近身体不适,还动了手术,仍坚持在工地。妻子便趁星期天,带儿子来看他了。他的“儿子小胖”似乎继承了张主任的“快活”性格,主动给大家表演节目。大伙都被张主任的“小胖”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笑中也深含对公路桥梁建设者们长年在外的艰辛生活、以至难以顾及家庭困顿深表同情和关切。是啊!一条条笔直坦荡的高速路,一架架擎天而立的高速路大桥,却是多少人的心血、汗水,甚至泪水铸浇而成的呢?我不禁对张主任一家和所有坚守一线的建桥职工们从内心深表感动和敬仰。
    第三天的早晨,我们赶到宝陇线陇县北部的陇关公路收费站。在这个本省交界处最为宏大的收费站,一进站触目之处便是在小操场上进行早操训练的年轻女收费员们的英姿。她们一身整洁的浅灰色半袖夏装,整齐的脚步和响亮的口令声,响彻在这清静的山野之晨,另是一番特异的风景。她们的体操训练、日每如此。从她们矫健的身影和简捷的步履以及含笑的面容,都使我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和感召力,一个新时代的投影便是这样因为高速路的延伸而现于遥远的陇关!
    宝鸡管理处的人性化管理已在这条高速路段有了突出的展现。尽管陇关遥远,和甘肃省交界,但一切管理井井有条,新修的办公职工宿舍楼亮丽宽敞。职工宿舍的被褥折叠整齐划一,同我参观过的部队战士的整洁度一模一样。而为职工建的电子阅览室、游艺活动室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即使厨间也是素菜同荤菜分两室隔开,给人清爽之感。更令我感兴趣的是,院中还将一片空地开垦,播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大葱等菜蔬都长得绿鲜鲜的,有的也结了繁密的果实。这种勤俭之花,丰硕之果在这个陕西边远的交通收费站园地,红绿一片,鲜美彩亮,实在是收费站员工心中之花的怒放。我在为收费站收费员们题写条幅时,头脑忽然冒出一句“陇关之花”,也许就生发于这片美丽的绿地。
    尽管眼前的所见所闻也只能说是“走马观花”,但“滴水见太阳”。从材料和介绍中得知,宝汉高速公司的领导,把做好“四个一”即解决好职工的“吃饭”问题,办好“职工食堂”;建好职工干净、卫生的宿舍;每天都可洗热水澡;建好阅览室、健身房、室内活动室等,这四条作为整个团队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四个一”说起简单,但每个字句都蕴含着党和人民对建设职工的深切关怀和爱意。每一点的实现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闪耀着交通战线奋战一线的职工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系著名作家、省作协顾问、省作协前党组书记、副主席。)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