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单位在八月之初,组织了重上井冈山,再走红军路的红色之旅。
美丽的江西,神奇的井冈山,一下子勾起我久有的井冈山情怀……
印象井冈
列车在飞驰,思绪在徜徉。儿时的憧憬和对井冈山的美好想象一下子回到了眼前。高耸入云的五指峰、峻峭的黄洋界、激烈的战斗、动人的故事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的精神,总在我眼前闪现……
上初中时,老师要求背诵《朱德的扁担》一文,老师讲解的原文历史背景,井冈山战斗、深山密林动人故事的内容到现在还令我神往,那首“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脍炙人口的歌谣我还犹记在心。毛主席那首气壮山河、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西江月・井冈山》我仍然记忆犹新,面对数十倍敌人的围剿和进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何等气魄与镇定,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描写,使共产党人视死如归、蔑视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跃然诗间。1930年1月5日,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消极思想,在八角楼的灯光下,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不朽篇章,批评了林彪等人错误的消极思想,为处于关键时刻的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这一切早已在我心中十分谙熟,印象深刻,但眼见为实,身处实地的想法一直在我心中缠绕,久而久之,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情怀。这次到井冈山接受教育、重温历史、还原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红色之旅,能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以及我从小神往、敬爱和崇敬的情结吗?
魅力井冈
下了列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素有四大“火炉”之一的江西南昌,果然名不虚传,使人们再一次领略了江西老区人民最高的热情。坐上去井冈山的汽车,一路四处观望,激动难耐。在我的印象中,老区的土地是红色的,井冈山应该是一座红色的山峰,高耸入云,巍峨挺拔。因为从小耳熏目染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在我记忆中太深刻了!
车子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奔驰,我的心在激动中跳跃。经过了约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听到导游亲切的提示“井冈山到了”。下车后,我急切地四处张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井冈山标志性的大雕塑,一面色彩鲜艳的党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夺目,放眼望去,方圆五百里井冈到处是郁郁葱葱,绿色满山,山峦叠嶂。真是:满眼秀色关不住、革命摇篮红一片。周围秀丽的景色把井冈山市装扮的婀娜多姿,楚楚“诱人”。井冈山以它独有的特色:红色的革命圣地和绿色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把井冈山衬托的魅力四射,多姿多彩,美丽十足。
英雄井冈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其中间部分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敌人在几次“围剿”井冈山失败后,凶残毕露,疯狂围攻,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敌人叫嚣井冈山“人要换种、房屋毛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大肆残杀革命干部和共产党人。朱德军长的夫人伍若兰,身怀六甲,在敌军包围朱德驻地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报出自己姓名,把敌人引向自己,保护朱德同志安全撤离,在讯问朱德下落无果的情况下,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惊得敌人目瞪口呆,敌人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将伍若兰同志剖腹杀子,砍头示众,凶残至极。井冈山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和残害,无所畏惧,慷慨赴义,用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信念,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导游动情地说:“井冈山的故事讲不完,井冈山的精神代代传。无数牺牲的共产党人,用他们的鲜血和精神,保留了革命之火种,用星星之火,唤醒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点燃了全中国革命的燎原大火,敲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丧钟。据统计,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共有4万多名烈士长眠在那里,其中只有15722名烈士有名字,还有几万名无名革命烈士永远的捐躯在红色革命土地上,护佑着井冈山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我想,那挺拔的松柏、笔直的竹身、茂密的森林不就是那些无名战士伟岸的身躯吗?
听完导游的讲解,我默默前行,乘缆车来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洋界。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茨坪西北面,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再名:汪洋界。它雄踞江西、湖南两省要隘,站在山顶俯瞰,山壁如斧辟刀砍,直至沟底,沟底溪流纵横,竹林密布一览无余,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装备低劣,弹药短缺的情况下,利用优势地形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在弹药全部打光的危急时刻,用一发唯一能打响的炮弹,击中敌军要害,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疯狂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以志庆贺,突现了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困苦,蔑视敌人、战胜敌人的豪迈气魄。
崇敬井冈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革命的火种在这里升起,革命的种子在这里发芽。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和红土地、红米饭、南瓜汤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通过参观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的驻地,聆听一个个撼人肺腑、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我激情澎湃,辗转反复,彻夜难眠,井冈山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什么?他们赋予了我们怎样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井冈山什么精神?我想:在这样贫苦的山区,用这样低劣的武器、面对敌人疯狂的屠杀和镇压,能打败敌人无数次进攻,顽强的生存在人民之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靠的是党的绝对领导,靠的是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靠的是艰苦奋斗的作风,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党的领导是革命前进的方向,人民群众是党和军队的靠山,艰苦奋斗是走向胜利的基石。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是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的精神支柱。导游说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井冈山人民用纤弱的肩膀扛起支持革命、保护红军、参加红军的重担,演绎了送子当兵、送郎参军、十送红军、牺牲亲人保护红军的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井冈山下一个仅6000人口的小山村,当时就有2000多人参加了红军革命,1949年解放后,仅有3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回到家乡,回到孕育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井冈山。由此,我好像明白了井冈山红色土地之所以是“红色”的缘由,它似乎饱浸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井冈山人民无尽的心血,人民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的靠山,是共产党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力量之源。井冈山是可敬的,人民是可敬的,我崇拜井冈山,它是我心中的一座神山。
(作者系厅信息中心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