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期 第10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9-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援藏一任 造福一方
新闻作者:文 / 袁立忠
 
    鲁永胜,2004年至2006年第四届援藏行政干部,时任阿里交通局副局长,现任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利用外资办公室副主任。
 
    2004年6月,受陕西省委组织部和省交通厅党组的委派,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热情,鲁永胜随同省上第四批援藏干部一起赴西藏阿里地区工作。那年他38岁,在藏近三年面对艰苦环境和种种考验,鲁永胜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情怀,怀着“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带动了西藏阿里地区交通系统思想观念的更新。
    走之前,鲁永胜对西藏的印象跟大多数人一样,神秘、美丽。在了解国家关于西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对援藏干部的要求后,鲁永胜走访了交通系统前几批援藏干部,得到的信息也不是很多,只是跟他说:“你身体好,应该没问题”。没问题那就走,安顿好家里,鲁永胜上路了。
    阿里地区高寒缺氧,夏天大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冬天含氧量更低。年平均气温0℃,极端低温甚至能达到零下40℃。
    鲁永胜刚到阿里时,这一地区仅有狮泉河至昆沙80公里油路,其余全为砂石路,且大多数为不够等级的等外路,自然形成的道路。车队从拉萨出发,正遇上中(国)尼(泊尔)公路曲水至尼木段改扩建,不得不绕道羊八井,经日喀则市、拉孜县、桑桑镇、措勤县、改则县、革吉县到达狮泉河,远处有连绵不断的雪山,有一望无边的蓝天,形态各异的白云,有成群结队的牛羊,偶尔还有受惊的野生动物拼命地逃跑……虽然窗外风景如画,但也丝毫不减乘车的艰辛,1800公里路程,用了3天时间才到达。头天晚上11点多,天上下着雨,鲁永胜一行人住在桑桑镇的一个小招待所里,没有电,气味令人作呕,几个人睡在一张大通铺上,盖着黑糊糊满是油渍的被子。面对这些,许多从河北来的援藏干部落下了眼泪,鲁永胜回忆那天晚上动情地说:“环境的恶劣是去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藏的720余天里,鲁永胜经常都是在基层、工地上度过的,共计行程3万余公里,足迹遍布了阿里地区的每一个乡镇和大部分建制村。2005年12月,根据交通部统一部署,阿里地区开展了公路专项调查工作。12月的阿里,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许多路段积雪达到几十公分深,车辆常常会陷入雪坑,进退两难,道路两旁频频能看见抛锚的汽车,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就像小刀子割一般疼痛,手指冻得失去知觉、不能弯曲。当时,札达、普兰县许多地方早已大雪封路,而阿里的乡村公路坡陡、弯急、路窄、沟深是内地人难以想象的。鲁永胜及其他工作人员为了按时完成野外调查任务,冒着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翻车、坠沟的危险,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无一遗漏地对全地区13000余公里公路进行了逐条逐段的全程测量。
    在鲁永胜乘坐的车上睡袋是常备物品,因为在乡镇是很少有旅馆的,晚上只能睡在交通局的办公室里。在车上最常见的还有地图册,每次下乡、下工地和出差,鲁永胜都要带上地图册,在途实地了解公路现状,摸清途经的县、乡镇、行政村、主要控制点,公路里程、技术等级、路面状况,对地图册上不准确的标注及时加以更正,地图册上没有标注的信息及时补充上去,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这种习惯、这些平凡的小事,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很有帮助。近三年里,鲁永胜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阿里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高原缺氧、路途遥远,作为交通系统的援藏干部,下乡多、下基层多、下工地多,每年休假几乎走得最晚。2004年底,陕西大部分援藏干部10月底或11月初就回内地休假了,鲁永胜及其他交通援藏干部一直到12月18日才回家。在阿里交通部门工作,最能体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回顾过去的三年,鲁永胜说:“不来西藏,不在这里呆上几年,根本无法了解在西藏的艰难,不为这里做点贡献,实在说不过去,在这里有生活的艰辛,工作的苦涩,更有成功的喜悦,奋斗的自豪。这三年是付出的三年,但也是收获的三年,是永生难忘的三年,更是不断提高的三年。这三年,是我的人生历程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