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鹰,1997年至1999年援藏技术干部,现任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副院长。
最初的考验
阿里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常年气温很低,每天都在刮大风,黄沙漫天。虽然熊鹰当年不过二十七、八岁,但一下子从平坦的八百里秦川来到这么高的地区,身体很不适应。高原反应使他只能躺在床上大口喘气,头和胸部剧烈地胀痛,睡一个囫囵觉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除了海拔高,阿里各方面条件也十分艰苦,每天定时供两小时水,家家户户为了能多存一点水,一次拿四五个大桶排队取水,往往排很长时间才能打到水,分次提到二楼住处,因缺氧,一个来回,嗓子眼都是血腥味,心跳得像要冲出来。再用高压锅煮饭、做菜,一阵子忙下来,累得只能躺床上了,根本没有胃口。
除了缺水,缺电更是再正常不过,每周三和周六才供两小时电,熊鹰经常跑到地区医院或是行署、地委去借用电才能开展工作。最难忍受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为没有通讯设施,每年有八、九个月时间都与外界隔绝。逢年过节想家了,跑到县城借用惟一的一部电话,常常是连续拨几小时都打不通一次。
排除万难 开展工作
阿里地区7县30个区,106个乡,分布在3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极其恶劣,泥石流、滑坡、山崩、地震多发。木石结构的桥梁抗灾能力很差,公路通畅难以保障,修好乡村公路显得特别重要。
初到阿里,那里的工作条件几乎是一片空白。测量仪器设施缺乏,人才更加缺乏,阿里地区交通局给熊鹰派了当地毕业不久的学生协助开展工作,实践中才发现,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当地教育条件有限,助手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他就手把手地教导。
为了尽快了解阿里,搞好阿里的乡村公路,他经常骑马或步行下乡,基本跑遍了阿里320多个村,行程4万余公里,对阿里的地形、地质、地貌有了一定了解。2006年,熊鹰去拉萨参加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的会议时,多吉泽仁副主席说没人比他跑的路更多。
熟悉情况之后,根据交通局的分工安排,熊鹰主要负责国狮公路、乡村公路建设的技术工作,同时负责狮泉河镇“陕西路”的监理工作,219国道“三桥一路”整治工程的技术工作。
国狮公路长966公里,是当时狮泉河通往拉萨惟一的主干道,由阿里地区公路管养段管养,属等外便道。刚到单位,他就着手国狮公路大中修工程的设计文件和预算资料,多次赴工程现场测量、放线、作技术交底,中途又去检查质量、进度,年终负责验收,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在国狮公路的养建管工作中,从测设、选定施工队伍、中途质量检查到年终验收方面,熊鹰提出“改进合同制度”、“认质量不认人”、“严格分批拨款制度”、“速度服从质量”、“严格奖惩制度”等建设性意见,其中多数意见被局领导采纳,使国狮公路的养建管工作每年都有明显改观。
日常工作中,下乡是常事。由于阿里天气状况复杂,交通十分不便,每次下乡都是千辛万苦。除了带必需的仪器外,还要背上锅、灶、方便面,用牛粪当燃料生火做饭,解决吃饭问题。经常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因条件有限,没法刷牙洗脸,吃不上新鲜蔬菜,嘴角经常是烂的。太累了就会在雪地上睡着,醒来眉毛、胡子上全是霜。半夜里,还会听见不远处狼的嚎叫声,但又不敢开枪,只好生火吓跑狼。
近三年中,熊鹰先后参与了札达县底加木沟公路改建工程、萨让河桥、楚鲁松杰公路、久巴至什布奇公路;改则县鲁仁桥、麻米桥;普兰县东风桥、乱石滩桥、唐卡国际市场桥、巴葛区久扎河桥;日土县东汝河桥及近300公里乡村公路的测设工作。
1998年冬,阿里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雪灾,乡村公路遭受严重破坏。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前期工作量相当大,为了顺利争取到建设资金,熊鹰将近两个月整天昼夜加班加点,用省厅援助的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绘制出阿里历史上第一本无手写字设计文件,给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和争取建设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过度疲劳,短短两个月,他因疲劳感冒患了两次肺炎,第一次住院后病情稍有好转,便出院投入紧张工作;第二次由于工作太忙,抽不开身住院,干脆边工作边治疗,经常一手挂吊针,一手绘制设计图,近两个月编制了4个项目共188.4公里公路和一座47米桥梁的初步设计文件及设计预算资料,得到行署主要领导和局领导的高度评价。1998年底熊鹰在《交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阿里公路交通发展之我见》一文,此文也成为后来阿里地区制定交通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因敬业奉献精神和业务工作能力,连续三年他被阿里交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还被阿里地委、行署评选为“优秀援藏干部”。
宝贵的财富
近三年阿里工作熊鹰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阿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地质结构,使他接触了许多新东西,尤其是在冻土地区桥梁的勘察设计方面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来在省勘察设计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值得熊鹰骄傲和自豪的是,每当修通一条乡村公路后,看到当地牧民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感激之情,那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