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2010年至今第六届援藏技术干部。
每一名援藏干部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刘伟也不例外。
胖胖的刘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性格开朗、快人快语,言谈举止间常有一种邻家大男孩的感觉。作为一名工程技术干部,刘伟援藏前是省公路局检测中心的一名主任工程师,负责全省国省干道、县乡公路的桥梁检测工作。此前曾参与过陕西长武黑河亭特大桥、延安王家坪钢管拱桥、西安绕城高速北段灞河桥和吕小寨互通式立交工程、广州黄浦区黄埔特大桥等多项大型工程的建设和监理工作,算得上是一名年轻的“老革命”。
但是,真正让他从一个不问政治、只讲业务的技术人员转变为关心社会、政治立场坚定的管理人员的,却是这近一年的援藏经历。
现实环境常常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来到祖国边疆西藏阿里,通过近一年的工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让刘伟更加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人民的重托:“这不是唱高调,是我的真切感受。只有身处这个环境,你才能真实地体会到讲政治的重要性,特别是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我深刻认识到西藏地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些都是我上学和在内地工作时从没有去想过的事。”说这席话时,刘伟一脸的真挚。他说,原来除了工程业务书,其他的政治理论书籍他根本不看,嫌太枯燥,但是,在西藏他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大量政策法规和领导管理知识,特别是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努力增强和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
在陕西援藏干部中,很多干部承受着艰苦环境给身体带来的严峻挑战。刘伟刚进藏时,由于高原反应,缺氧导致睡眠不足而患病,他却从不给人说起。工作环境的艰苦,现实条件的恶劣,从他口中表述出来都成了一次次愉快的经历。
“这里确实锻炼人,从生活自理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本职工作,一切都需要独立自主,首先要真心实意地融入到这个现实环境中,然后再去实现新的提升。你看,俺现在是不是锤炼成了一个敢于担当的纯爷们!”采访中,刘伟的乐观时时感染着我。
作为一名交通技术援藏干部,刘伟经常要做的工作就是下乡,对道路交通情况监督检查。简单地说,从事的都是一些基础性工作,诸如前期的规划、勘测线路、可行性的论证、组织招投标、确定施工方案,等到正式施工时对现场进行技术性的指导监管。
一般的施工现场,平均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个别地方要到六千米。这里高寒缺氧、气压低、紫外线强、气候变化大,有时白天气温达三十多度,而晚上则只有零下几十度,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生命极限区域”。
2010年的8月,刘伟说他记的是西藏雪顿节的前几天,因为工作的需要,他要到阿里的东三县几条乡村公路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事先他也做了“功课”,熟悉了图纸,觉得道路等级不高,思想上也没有引起重视就匆匆下乡。出了地区才发现,道路建设的情况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到乡村的砂石路上,道路的颠簸思想上是有准备的,出行大约20公里左右路过一条小溪,需要趟水而过,原本简单的事情,由于几小时前突然下雨,溪水已经变成小河,许多客车已经不能再向前行驶,交通局的越野车底盘较高,但也是勉强飘着通过。他说,这次他是真的体会到了一次坐冲锋舟的感觉。
西藏是神秘的,也是美丽的。当路途的颠簸成为习惯,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就会成为分散注意力的最好方式,时间感觉就会很快,当觉得肚子饿的时候,一行人下车吃饭,车停在戈壁上,大家席地而坐,喝着矿泉水,吃着自带的干粮,望着空旷的戈壁滩,听着风声过耳,看着白云悠悠,雪山巍峨,感觉很独特。这种时候,刘伟是快乐的。但更多的时候,遇到的都是艰辛的历程。
“记忆最深的是去改则县下乡”。刘伟说,下乡的行程一般是从早上8时出发,赶到晚上的9时才吃饭休息,一天的颠簸常常让人疲惫不堪,到旅店简单地洗漱一下就睡着了,到早上起床才发现竟然是和衣而睡。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路途的艰辛。但刘伟却乐观地继续介绍说:“旅店就是简单的几间房,每个房子两张床,床单污秽不堪,于是我们又为自己没有脱衣睡觉而庆幸。”问他高原反映情况,他笑着说,锻炼出来了,经过多次磨砺,现在他下乡没有觉得自己有任何异样的高原反应。
艰苦的经历是生活的财富,从简单到成熟,刘伟的成长和变化就是例证。“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就是我的理想和目标。”刘伟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