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期 第10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9-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行走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文 / 图 张力峰      
新闻作者:文 / 图 张力峰
    地广,人稀,海拔高,是西藏的地域特点;
    雪山,草原,喇嘛庙,是西藏的自然风光。
    能去一次西藏,是许多国人的梦想,理由是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再叠加上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众多人文景观,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
    我是幸运的,2011年8月中旬,在青藏高原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终于有机会踏上这块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
 
 
 
    作为一名交通人,在任何行走的过程中,都对脚下的路怀有深深的感情。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行走,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感受脚下的路,感觉更是特别。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邻新疆,东连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国界线1116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无出海口,从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甚至尼泊尔都有进藏或出藏的公路,而且大多里程都在2000多公里,其中,全长1214公里的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西藏地域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而人口只有300多万。辽阔的地域和稀少的人口,决定了西藏公路交通不同的特点。全长37.8公里的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目前是西藏唯一的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今年7月17日才通车的。区域内的公路,国道以三级油路为主,和内地不同的是,这些路的养护管理是由武警交通部队实施,而县乡公路则多为砂石路,这些路的养护管理才是由交通部门实施。据西藏交通部门的同行介绍,和平解放前,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当地百姓普遍还是“唐蕃古道人背畜驮,栈道流索独木桥”的原始运输方式,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交通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形成了目前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为辅的现代化运输新格局,同时飞速转动的车轮声,也唤醒了封闭落后的雪域高原,开创了西藏现代交通事业。
    从拉萨到林芝再到阿里,沿着219国道和318国道一路走一路看,依路而建的藏式民居是美丽的,屋顶的经幡迎风飞动,而最让人注目的是,几乎家家的屋顶都插着一面鲜红的国旗。黑黑的柏油路面不宽,但是都很直、很平坦,沿途穿越村镇的地方都有客车停靠点等完善的交通附属设施。公路上不时能看到虔诚叩拜的礼佛者,和行走在路上的藏民一样,大家的脸上和举止间都表现出一种安逸和满足。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韩红满含深情的一首《天路》,唱出了藏家儿女的期盼。但是一直以来,我都对“天路”这一称谓找不到明晰的答案,通过这次实地行走,我明白了,不只是青藏铁路可以称为天路,修建在西藏这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每一条路,放眼望去都通着天,都可称为天路。条条天路沟通了天堑与平地,沟通着国家的稳定和西藏的繁荣,从这点说,作为一名交通人,我从内心感到了自豪与骄傲。
 
 
 
    西藏的美不加修饰,粗犷大气。高原上每一汪清澈的湖水,都让人心灵荡涤,感动苍穹。寺庙里每一盏酥油灯,都点燃过一个希望,寄托着一段祈福。行走在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即使不停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也不足以记录这里风情的万一,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座湖、每一条河,甚至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会让第一次置身于此的人感受到发自心底的震撼。
    从成都到拉萨,飞机上看到的只是白云朵朵,到西藏贡嘎机场飞机降落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下来会面临什么?等到走下旋梯,一阵眩晕袭来,才知道“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出现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在这种后脑勺木木的感觉中,对这块处处充满神秘的土地开始了认识之旅。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藏北是高原,藏南是谷地,而藏东则是高山峡谷区,这些都影响着区域气候,产生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于是也就有了“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特点。在去往林芝的路上,不用说期待中的目的地有多美,就是沿途的风景就足以让人迷恋,从海拔4300多米的盘山道上放眼望去,远方挺拔高耸的峰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近处苍翠的青山和挺拔的树木让人目不暇接,路旁是从峡谷中奔腾而出的江河水,这一切,是真的美,是真的让人陶醉。
    这中间要翻越好几个海拔高达5000米的山口,但我没有感到强烈的高原反应,我想,与其说是逐渐适应了,不如说是醉在美景中更为确切。
    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湖泊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点缀在西藏高原上这1500多个大小湖泊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措、色林措和扎西南木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湖面海拔超过5000米的有17个,它们的面积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纳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
    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淡水湖少,但也有奇特得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出现。阿里地区日土县有一座湖叫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藏语的意思为“长脖子天鹅”,是中国日土县与克什米尔交界的国际性湖泊,呈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最窄处仅5米,我猜想,她的得名应该是与其地形有关的。班公湖为内陆湖,一湖跨两国不算稀奇,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同一个湖里的水却是东淡西咸,位于日土县境内为淡水,西部与克什米尔交界处为咸水,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西藏的山,给人一种神圣伟岸,而西藏的水却给人以静谧、平和。这些湖里水的颜色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分别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都是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可达3至5米。纤尘不染的湖水配上环绕四周的雪山,以及天上丝绵般洁白柔软的云,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让人心底油然生出震撼或者感动,只想把心留住,漫无边际地享受其魅力。
 
    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布达拉宫是圣地,是天堂,能够到达布达拉宫去朝圣,是千千万万藏民一生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许多藏民可以放弃一切,只身上路,向着心中的圣地进发。无论是在布达拉宫、还是大昭寺,都有虔诚的信徒向着佛的地方顶礼膜拜,甚至是在路上,我们也能看到自远方而来,一步一个等身长头磕到拉萨的信徒僧侣,他们被称为用身体丈量世界屋脊的人。
    有人告诉我说,在全世界,朝圣者的人数可以说是数以亿计,但是,在数千公里的朝圣路上,真正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甚至不用双脚走路,而是以自己的身躯,扑下去,爬起来,再扑下去,再爬起来的方式朝前迈进的朝圣者,只有中国的藏族。对这话我没有考证,但我信,因为我看到了他们对信仰的忠诚。
    我问驾驶员普布丹增师傅:“普通藏民都干什么?”他告诉我说,藏民的一天生活是从清晨焚香敬佛,祈祷神佛保佑平安健康开始的。藏民相信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山圣湖,许多人一生都有几次朝拜圣灵的经历。清晨或早饭以后,人们开始沿着居住地的宗教设施或大自然中被认为神圣的山、湖按顺时针方向反复绕行。普布丹增师傅告诉我说这叫转经,口中还要不停地诵念六字大明真言。我再问六字真言是什么?他告诉我是:嘛呢叭咪恕2⑶腋嫠呶宜灯淠诤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我对佛教毫无研究,对他们的行为也不全理解,但从看到的这一幕幕,我却被深深的震撼了。与内地相比,虽然藏民的物质生活还那么匮乏,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与情节之中,可是他们却是怡然自得,生活得有滋有味,以内心的宁静,安乐而祥和地生活着。他们的行为没有人强迫,没有人监督,也没有行政命令,但他们却为了心中的信念,以超脱的凡心努力通向神佛的灵域。单就这种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就足以让人在感慨中反思、反省、自新。
    在西藏还有一种信念坚定的人,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略高度,努力克服高原缺氧等种种困难,爱岗敬业,团结奋斗,为西藏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就是来自内地的援藏人员。
    他们凭借着共产党人所具有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从国家发出全国支援西藏号召开始,一批批援藏人员就在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中,以极大的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力,无怨无悔,忘我工作,和勤劳、善良、虔诚的藏族人民一道,努力推动着西藏的经济发展,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藏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让我深深的折服。援藏人员的奉献,更是让我由衷地敬佩。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