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五里坡吗?
这座绿色的山坡,掩映在陕西省宝鸡地区凤翔至千阳交界处连绵起伏的台塬与苍翠蓊郁的峁梁之间。坡上没有水源,居住于其上的村民,吃水用水,都要到坡下的小溪流中汲取。下坡时,那绿草掩径的羊肠小道,沿着树篱与田畦,盘盘旋旋,弯弯绕绕,要走五里,五里坡因此得名。
然而,这坡名,在中国地图、陕西地图上却难觅踪影。除了居住在这面坡上的百姓,除了行政辖区的父母官外,又有谁还听说过、知道过、关注过它呢?
默默无闻的五里坡、名不见经传典籍的五里坡、没有多少人知晓的五里坡,就这样寂静地、悄然地兀自伫立着,几百年、上千年……
然而,这种沉睡千百年的静默,终于在2011年8月18日,永久地结束了。
2011年8月18日凌晨,五里坡前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人声鼎沸,欢腾一片。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注成功,一条巨龙飞架而起,一挂彩虹闪烁山间,五里坡特大桥顺利合龙!
这座特大桥,被誉为“西北第一高桥”。因其墩高、跨大、安全风险高、技术难点多,而成为中国公路交通建设史上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亮点;它的成功合龙,更使其成为中国公路交通史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永远地被载入典籍史册。
成功合龙之后,五里坡特大桥成为了中国传媒中的一大热点。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民主与法制网、新浪网、腾讯网、网易、21.cn、新民网、西部网、人民铁道网、中国交通信息网、中国高速网、《中国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宝鸡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近百家主流新闻媒体对五里坡特大桥的建设成功进行了报道或转载。
五里坡特大桥,已成为三秦大地与中国公路交通行业一张耀眼的名片,成为陕西的骄傲、陕西交通系统的骄傲。
五里坡特大桥的传奇,也不胫而走,在业内、在民间,四处传扬。
传奇之一,老树新花,古老的深井挖掘法用于现代化的桥梁建设。
五里坡特大桥地处渭河河谷冲击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存在着黄土溶洞、滑坡体、卵砾和砂质黏土组成的不良地质,大桥桩基处理过程中病害多发,如冲击钻施工遇到卡钻、掉锤等现象,旋挖钻施工也出现塌孔、漏浆等情况。这时,古老的人工挖掘深井作业法大显身手。如果你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刻,来到五里坡,便会看到一幅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象:直径2米、深65米―71米的桩基,一边往下掘进,一边及时衬砌护壁。施工人员使用着卷扬机、鼓风机、对讲机、探照灯、潜水泵、空压机等配套设施,克服了深井缺氧、上下联络困难、井下光线暗、地下水丰富、深井岩石爆破等重重困难,硬是一镐一锨地将这些桩基挖了出来。
传奇之二,比篮球场还要大的承台。承台,是为承受、分布由墩身传递的荷载,在桩基顶部设置的联络各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五里坡特大桥,最大的承台长28.6米,宽23.6米,高5米,面积比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还要大三分之一,而且浇筑时间正赶上天寒地冻的冬日,大方量的混凝土浇筑,内部的水化热使温度升高,要防止承台内外温差较大而导致的开裂,要避免外面的低温冻坏混凝土,必须进行增温养护。于是,一幕动人的情景便出现了。7天7夜的时间里,以宝鸡建设管理处领导为主的管理团队寸步不离、全心投入地注视、看守、养护着浇筑中的承台。外面用篷布包裹,篷布里面用蒸汽增温,承台内用水管循环冷却,并随时进行电子应变测温。当你听到这一切时,一定会深切地感受到,如此这般的细心呵护,分明是在关照着娇嫩如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的心肝宝贝。我想,在这些施工人员的心中,这座经由他们聪慧睿智的科学理性头脑与细致入微的精确认真技术,从初具雏形,到渐露英姿,最后惊艳问世的特大桥梁,真不啻是如同他们的孩子一般啊!
传奇之三,工程管理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千里眼,顺风耳”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讲的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这一奇特的传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在五里坡特大桥的施工中,成为了现实。为了全面实现安全、质量实时监控,五里坡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启用了视频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可将全部工地范围内和几十层楼高的大桥之上的施工建设情况尽收眼底;而在视频监控中心,则可通过键盘、鼠标,将被关注的区域拉近、拉远、仰视、俯视以及360度地旋转扫视。同时,还可以根据需求,将任意时段的监控信息录制到管理电脑中,方便随时调阅。这样一来,不仅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直观的监督平台,也为施工人员戴上了“紧箍咒”,通过成像和对讲设施,随时警示违规操作人员,制止违规行为。
传奇之四,172米,1238米。这两组数字,分别是五里坡特大桥的高度与长度,堪为目前我国西北之最。而这个“之最”的诞生背后,是无数难点的攻克。当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的那个春天,大桥上空飘扬招展起了“百日大干”劳动竞赛的红旗。建设管理者们,通过合理编排施工计划,每天分析完成情况,进行每周考核、每月评比,严格执行重奖重罚制度;“百日大干”劳动竞赛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挖掘员工生产潜力,实行领导夜间值班制度、领导分片管理制度、领导与施工队同奖同罚制度、部门每周工作汇报制度、生产例会制度等,形成了工地随时随地有人管、管到位、有问题能及时解决的良好局面;一致坚持超前谋划原则,不断加强各项保障措施,保证临时设施一步到位,确保道路晴雨畅通,技术方案、机械设备、原材料提前到位。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抓好质量控制,宝鸡建设管理处建立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分层次管理、分系统负责的良好格局;源头预防,严把原材料的入口关,杜绝使用不达标的原材料;强化过程控制,注重培养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采取请进去、送出来,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等形式不断充实技术实力,确保现场指导有力,杜绝质量通病,实现工程实体内实外美。
在安全管理上,本着安全事务无巨细的态度,从细节出发,分头管理。建章立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安全管理及操作人员的应知、应会以及应对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为员工提供优质必备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保用品,制作安全警示标识,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力度,配备专职安全员,具体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对存有安全隐患或进行“三违”施工的,立即停工、限期整改。
五里坡特大桥墩高、跨大,所处地段地形复杂,地貌落差大,高墩深挖地段集中,自然性地质破损较严重。其工程技术要求之高,在西北地区同类型桥梁建设中史无前例,在陕西省内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为确保工程安全、如期、优质的完工,大桥建设者们敢为人先,巧用现代科技,促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比如大桥墩身采用的先进液压爬模体系,安全高效,取得了153米超高墩零事故并提前20天封顶的良好成绩;又比如墩身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彻底解决高墩养护不及时、不全面、操作难等问题;在悬浇臂施工时,技术与施工人员果断采用热水养护,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还缩短了浇筑周期。
传奇之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理念。五里坡特大桥的施工现场,濒临着宝鸡市区重要的水源地――冯家山水库,环保要求达到了极致。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筑路与环保是一对矛盾体。但是,五里坡特大桥的建设者们,却使这对矛盾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化解。他们将生态环保、人文关怀等元素融入到建设当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大桥建设者按照“施工时不污染、少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复”的理念,将环保作为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大到施工废水的多级过滤沉淀达标排放、对所有施工区域裸露土壤植树种草,小到便道洒水不扬尘、降低噪音不扰民等文明施工行为,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你现在来到这秋色中的五里坡,会看到,青山依旧,溪流清澈,冯家山水库绿波荡漾,风韵依然。
这些传说,将与五里坡特大桥一起,在宝汉高速线上,在宝汉高速所穿越的青山翠谷间,久久流传。
(作者简介:陈若星,女,作家、翻译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文化艺术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