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凌晨1时,西铜高速公路渭河特大桥全线合龙。因为合龙温度的严格要求,此次合拢选择在凌晨进行。午夜的寒风中,广大建设者难掩内心的喜悦,四下望去,整个渭河平原正处在睡梦中,午夜的星月见证了他们两年多来艰苦的付出。
据西铜改扩建管理处处长杨文奇介绍,渭河特大桥全长9.4公里,总投资约15亿元,最大跨径165米,最大墩高44.5米,跨越渭河段长1.28公里,双向八车道,是目前渭河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难度最大的公路桥梁,堪称“渭河第一桥”。
10月16日,笔者来到渭河特大桥施工现场,登上44米高的桥面,大桥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渭河之上。向西不远处是已经通行了20年的老西铜一级公路渭河桥,相比之下,显得十分细小和陈旧。
渭河特大桥所在的位置是西咸新区发展的核心地段,由于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渭河特大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副省长、西咸新区主任江泽林对渭河特大桥建设非常关注,他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6月28日,在施工现场,江泽林指出,要建设好西咸新区,首先要实现便捷的交通连接,西铜高速公路作为西咸新区内重要的大通道之一,承担着新区与外部交通运输的重要职责,要加快渭河特大桥建设,按期建成西铜高速公路,为完善西咸新区交通网,推动新区发展提供快速的交通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的坚强领导下,西铜高速公路不断加快施工进度,破解发展难题,力争高质量按期建成,为西安发展贡献力量。但是渭河特大桥的建设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2009年12月5日,渭河特大桥方案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才获得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于2009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比原计划开工晚了一年,所剩工期不到两年,对这么大规模的大桥建设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工期太紧,工程量太大,压不垮渭河特大桥建设者。为了全面加快施工进度,管理处成立了现场攻坚小组,从管理处、总监办等单位抽调8名同志驻守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每周对渭河大桥进行专项考核,从周一至周日不间断进行安全、质量巡查,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监督整改。施工单位加大生产要素投入、精心组织,克服严寒、汛期、设计等影响,认真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管理处副处长王学礼是常驻现场的大桥攻坚组组长,已经在渭河上坚守了一年多。他白天黑夜大部分时间都在桥上度过,皮肤晒得很黑,目光十分坚毅。走在还没完工、甚至没有安装护栏的桥边,他如履平地,对于大桥建设的方方面面,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座大桥建设凝聚着建设者太多的心血。
去年冬天,为加快进度,管理处对141、142号165米连续刚构主墩挂篮施工采取了冬季施工措施,搭设了彩钢保温棚,采购锅炉进行蒸气养生,配备了电暖气、电钨灯作为备用。施工单位春节期间不放假,对夜间加班工人增加了施工补助,给每位工人发放了过节费。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进渭河特大桥建设。
今年建设资金紧张使工期本来就很紧的渭河特大桥施工压力增大。特别是今年9月,50年罕见的连续降雨,造成渭河发生洪水,冲毁了唯一通往施工现场的钢便桥、施工用电全面中断,现场攻坚小组立即调度,用最短时间迅速恢复施工,因为大家明白西铜高速公路通车时间日益迫近。
在加快工期的同时,渭河特大桥建设从未降低对质量的追求,施工质量瞄准国优工程,希望工程外观形象和内在质量都能代表陕西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成果。大桥施工工艺极其复杂,主桥连续梁和连续刚构共258个块段,前后分为10次合龙。主桥段采取钢箱梁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这在我省还是第一次,技术难度很大。西铜改扩建管理处严格推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使得工程质量始终受控。
目前,渭河特大桥已经合龙,数百名管理人员和工人正在桥上日以继夜的施工,桥面系工程量仍然十分庞大,安装护栏、桥面凿毛、铺设路面等工序非常繁多。西铜改扩建管理处计划11月初完成桥面工程,确保西铜高速公路按期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