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秋雨后的三秦大地,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网络媒体高速行采访团”迎着初霁的太阳,向着筑路人铺排在陕南水乡、渭北高原与关中平川的几条即将通车的高速公路走去……
他们给工地带来了阳光
出发前的夜晚,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采访团每个成员的神经,他们担心雨下散了这次采访活动而难以成眠。当他们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明媚的晨曦已透进窗棂,洒向喜悦的脸庞。
10月13日一大早,来自人民网、中新网、陕西政府网、西部网、华商网、腾讯大秦网、金号网、古城热线、白鸽网、西安新闻网、荣耀西安网等13家网站以及特约的陕西交通广播的17名记者,齐聚在大雁塔南广场,举行“网络媒体高速行”启动仪式。随后,采访团一行,无论是走在十天线安康东、汉中西建设工地,还是走在西宝改扩建和西铜高速公路建设工地,都是适宜施工的大晴天。采访团成员的精神也为之大振,车外,即将通车的高速公路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靓丽雄弘;车内,欢歌笑语,群情激昂,真可谓“开一路快车,赏一路美景。”
所到之处,筑路人总是对采访团格外热情,除去对建设情况的介绍外,流露最多的是说他们给工地带来了阳光,说这是秋天里少有的好天气,要在他们的精神鼓励下,抓紧时机赶工期,把雨水耽误的工期夺回来。他们却说,及时报道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感人的事迹是自己的职责。
这相互感动、互相支持的动人场景,不由使我对这次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网络媒体以高速公路为依托,捕捉他们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高速公路以网络媒体为平台,展示她的雄谋伟略,发展愿景,让更多的人了解她、关心她、支持她。真是一件共赢互利的大好事,也是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一次最有效的实践。
他们也是“高速人”
他们每天平均行程365公里,先不说鞍马劳顿,光是登高爬低的拍照就够累人的了。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到一个工点,便投入紧张地工作,听完工作汇报,有的继续询问一些细节,刨根问底,弄不明白誓不罢休;有的寻找最佳拍摄角度,跨边沟、爬护坡,越山涧,登山峰,拍不到好照片决不收兵。
好不容易完成了自定的目标任务,达到了预期的采访目的和拍摄效果,他们又奔向另一个工点。在车上,网络快手们顾不上小憩,用手机迅速以简捷明快的文字、富有画面语言的图片,以微博的形式向网站发回火热的工地见闻。
那天中午,在十天线汉中西管理处职工食堂就餐,我见缺了中新网的何冽伟,就走出餐厅去找,见她一手拿了一个手机,正在轮番地向中新网值班编辑叙述上午在工地的所见所闻。待她忙完没吃几口,大家又该出发了。
西部网的钱海峰,在西铜高速公路采访时,为了拍摄到高速公路的恢弘气势,无意间落下了同伴王昊鹏、王昕、梁欣和王玉斌等人,大家都回到车上好久了,才见他汗流浃背地回来了。这个说以为你失踪了,正要去搜救呢。那个说拍到好片子了吧!他面带喜色地说,我拍到大“S”了!大家争看回放镜,只见明丽的阳光下,刚刚铺筑的黛黑色的沥青路面,如巨龙呈“S”型腾挪在群山峻岭间,直向天际飞去。大家为之赞叹不已,都羡慕地说,站得高看得远啊,钱海峰吃了“独食”。
我与采访团的何冽伟、钱海峰等,相识在前几年西汉高速公路通车典礼时,还有些成员参加走高速活动不是一、两次了,这就足见网络媒体对高速公路情有独钟,这不仅是高速公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排头兵”位置,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高速人”。因为,网络媒体是新闻战线的“高速公路”。可谓和我们的高速公路是“姊妹”了,同为“高速人”,他们对高速路倾注了真情实感,真可谓“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他们在发掘“高速文化”
这次网路媒体高速行,除过对今年底即将通车的几条高速公路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外,还对高速公路文化和沿线的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进行了关注。
媒体记者首先把目光放在高速公路“以人为本,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上,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采取自然采光、照明节能设施、中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和为司乘人员开设了太阳能热水洗浴等,产生了极大兴趣,进行了翔实地采访报道。都认为体现了高速公路对司乘人员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高速公路文化的魅力。
关于高速公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拉动,当地百姓出行的便利和创造了致富的条件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深信,随着物流、信息流的密集、畅通,高速公路文化必将对百姓的思想认识以及衣、食、住、行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欣赏了西乡服务区午子茶浮雕、汉阴服务区的“汉阴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雕像与耀县服务区的孙思邈雕像及泾渭交汇点浮雕“泾渭分明”等之后,也引发了他们对沿线地域文化的追忆,讲述和整理了许多这方面的典故,一方面供高速公路采用,一方面通过网络向社会介绍,扩展了高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更有趣的是以西部网的王昕为主的几位记者,一路对高速公路沿线的地方名吃搜肠刮肚,多方采撷,及时用微博发给网站,让更多的美食家开车走高速去品尝美味佳肴。记者们不爱酒店的“老一套”,酷爱地方小吃,安康的辣泥鳅、水盆羊肉、火烧馍、芝麻饼;汉中的热米面皮、菜豆腐、棒棒面;宁强的核桃馍;杨凌的蘸水面、保健药鸡蛋;三原老房家的水盆羊肉,张记千层油饼,被“老记”们称为“吃家子”的王昕遍“吃”无遗,并拍照著文,与“食友”们分享。由于时间紧没有吃上食友们推荐给他的汉中姜辣鸡,着实让他念叨了一路。
他们用奇特、新颖的视角去看高速路,去诠释高速文化,不但视野宽了、内容广了,也让媒体受众对高速文化更有兴趣了。这不能不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王丽荣和马跃,没有他们独具匠心的策划,广大网友也不会欣赏到妙趣横生的高速食文化。
他们不辱使命
他们肩负着全方位展示高速公路建设成就的使命,在4天的采访活动中,早出晚归,行程1460公里,认真践行着“走基层”的倡导,辛劳而快乐,收获颇丰。
特约参加这次活动的吕群,是陕西交通广播的新闻部主任,在行进的车上,在就餐时,都在思考着播报的内容,选择采访对象。每到一个工点,就与电台联线,立马进行现场直播,有时在夜间限定的节目时间直播完,已经很晚了,但他乐此不疲,几天里现场直播了许多人们关心的工地见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团的成员,有半数以上为80后,他们思想活跃,眼光独特,热情高,干劲足,极为敬业,也便于沟通,张宾与李泽龙在荣耀西安网以《网络媒体高速行》为题编发图片150余幅。
还有几位从业时间不长的姑娘,殷誉玮、刘倩媛、曹Z媛、邹钰坤,有王姐丽荣、何姐冽伟的示范、引领,为拍摄到好图片,巾帼不让须眉,攀高爬低,从未退却。刘婧媛也是80后,她在西安新闻网制作的小型网络专题,内含15篇文字稿,8组图片。邹钰坤在人民网以《高速公路引领社会发展》为主题,详细报道了十天高速公路、西宝改扩建和西铜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她们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以女性的细腻与独特的视角,深受网友追捧。
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好评,也提高了各自网站的点击率,使有些忙于工作未能成行的同行感到失去了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新华网的丁秀玲,在油菜花群网里对此就表示了极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