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西安的一家文学月刊当小说编辑。那个时候,文学比现在热,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件,要用麻袋装着往楼上搬。为了对本省有潜力的作者及时发现、给力培养,几位小说编辑分了个工,宝鸡地区的小说来稿归我初审,也因此,或讲课,或拜访作者,一年里总会有七八次去宝鸡,而凤翔和陇县,又是宝鸡之行常去的地方;原因倒很简单,这两个县是宝鸡的大县,文化传统深厚,有水平的小说作者有好几位,像邵文海、杨小明、陈俊文……一晃3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身在何处、还好吗?
当年去宝鸡、去凤翔、去陇县,难度当然无法和李白笔下的唐代蜀道相比,但如若参照物是今天的交通呢?那还真得叹一声“不容易”!记得常常是第一天乘火车到宝鸡,找个地方住下,然后去长途汽车站买票,第二天一大早乘车去凤翔、去陇县。这样,西去陇关办事儿,紧紧张张地奔波,也需要四五天,还搞得人困马乏。
2007年12月,陕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时,我有幸得到一本名叫《纵横三秦》的精美纪念邮册。在邮册首页的陕西高速公路地图上,我不胜惊喜地发现,有一条高速公路,南起陕川界,北到陕甘界,把汉中、宝鸡、凤翔、千阳、陇县连接在一起。尽管在地图上,这条高速公路是用绿色标出,标志着它尚在计划之中,尽管由于工作变动,我早已无须一次又一次地西去陇关,但欣喜,还是立即充溢在心间。什么时候,地图上的这条高速公路,才会变成红色的呢?
又是4年过去了。前不久,接到邀请,那条经过汉中、宝鸡,连接着陕川界和陕甘界的高速公路,其中的宝鸡至陇关段即将建成通车,我们要去参观学习。西去陇关的前夜,我上网查了查,新华网的一条消息称,到2011年底,陕西省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800公里。从2007年底到2011年底,从2000公里到3800里,4年里,陕西的高速公路,以每年超过40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延伸。不难想像,这背后,有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着多少催人泪下的人物……
西去陇关,短短3天里,除了赶路和休息,看了一段又一段即将告竣的路面,看了一座又一座马上完工的桥梁,看了一个又一个人员齐整、设施周全的管理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得那种走路人对修路人、管路人的感激之情,始终洋溢在心中。
真的要感谢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决策者。在陕西这么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省份,居然能在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上名列全国前茅,并创造出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隧道之最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以及亚洲第一高墩大桥洛河大桥这样的建设奇迹,决策者的见识和胆略,的确至关紧要。
真的要感谢陕西高速公路的建设者。这一次西去陇关的过程中,在一个桥梁工地上,一位承建方的负责人对我说,10年前,他在四川的一个漂亮小城里购置了一处房产,但10年时间里,他和家人在这个宅子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也就是一年多吧!而且,这样的情形绝非个案。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随便拦住一位建设者,问一问一年到头他的经历,你就会明白,什么叫牺牲,什么叫奉献。
真的要感谢高速公路的管理者。从陇县返回西安的那天早上,我们在陕甘交界处的陇关管理站停留了几个小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是一水儿的靓妹帅哥,生活条件(包括住宿、食堂、浴室、网吧、图书室、篮球场等)也相当好,收入想来也还可以吧(我没有问)。但事情的另一面是,他们远离家庭,远离亲友,远离城市文明(这里距陇县县城尚有不短的路程),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担负着繁重的管理工作。花季年龄的他们要在这里相对孤寂的环境里埋头苦干若干年,这未尝不是一种严峻的人生考验。
在陇县吃过午餐后回西安,尽管行至宝鸡后因高速公路临时封闭耽搁了两个小时,但仍然赶在稍晚的晚饭前回到了西安。是夜,回顾此次西去陇关的经历,竟久不能寐。诌成四言十六句,聊表心怀:
西去陇关,
气象万千。
高桥飞架,
大道平坦。
走州过县,
如履平川。
一日千里,
行路不难。
修路管路,
耗心洒汗。
架桥开洞,
不惧艰险。
福造三秦,
恩泽人间,
功高盖世,
万口齐赞。
(作者简介:商子雍,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陕西省杂文学会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