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人对“背影”深切而动情的认知,似乎来源于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作品《背影》。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背影,时时刻刻显现于我们眼前。街头巷尾有关“背影”的故事,一点也不比面对面逊色。有人在人群中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毫不顾及的一掌拍去,回过头来的,竟是一张惊悚而陌生的脸;某男暗赏前方行走一女郎窈窕的身姿,感叹造物主之神奇,当脚下加速超越,故作随意回顾时,丑不忍睹的容貌令他大跌眼镜;也数次听闻这样的案例:小偷瞄上了貌似“大款”的背影,突然从身后捂住“大款”的双眼,嬉笑着说猜猜我是谁?等到双方厮磨数秒,小偷道歉作罢时,“大款”的提包或钱夹已经被小偷同伙顺走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朱自清笔下令人动情的背影。当然,关注背影的“离经叛道”者可能不多,这也许就是网络语言称之的“少数民族”吧!
二
我一直觉得,“照相”和“摄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同窗好友相聚,三朋四友出行,照张相,留个影,记录生活,存个念想,这是“照相”。充其量是一种记载,是把一种即将过往的经历定格下来,也是人的脑海里主司记忆的海马结构容量太多时,一种辅之的记忆手段。它没有照相者的主观意识和创作思维在里面,更多的是在一片“茄子”的灿烂笑语中,留下一张张写实而具像的容貌。
而“摄影”就不同。每按下一次快门,每倾情一个场景,摄影者的喜怒哀乐,睿智才情,都会交融其中。取景、构图、用光、虚实以及镜头语言、寄情寓意、情愫表达,都会融入凝神聚焦的每一幅影像中。摄影者已经不仅仅在写实,不仅仅在真实记录一个人物,一幅场景,而是在表达寓情于景的情愫。或内涵深厚,或寄景达意,或“功夫在诗外”,是摄影者的一种修炼,一种追求。
说了一段,该转回来了。有点意思的“背影”,在瞬间抓拍下来,应该列入“摄影”之列,而不是“照相”。
三
接下来说说这几张片子。
镜头一:长大以后
国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家三人愉悦地行走,这本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然而,人物高矮胖瘦的反差及生活化的服饰很入镜。拍正面,主题不突出;拍背影,则有点意思。不加节制的饮食,喜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过多的脂肪堆积带给身体的隐患,这一切都隐匿于背影中,折射出来的是对金发小女孩长大成人后肥胖的忧虑:成人后女孩的背影和母亲会一样吗?
镜头二:都市人的休闲
牧场。“休闲”走入都市人的生活,是国人享受到“黄金周”以后的事。坐多了飞机、动车、公交车、私家车的都市人,终于有机会来到牧场,平生第一次骑上具有原始交通工具意义的马。单独骑行,害怕;纵马奔驰,不敢。于是,众多人聚集一起缓慢骑行,看似信马由缰,实则在开“洋荤”。“背影”里,读到的是心态,品味的是休闲。
镜头三:吐鲁番之女
新疆。初夏的吐鲁番,气候宜人,果树郁绿。或许众多的维族老乡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许老人稚童们在家中饮用奶茶。紧贴乡村的道路上,两位维族妇女多彩的背影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结伴去干什么?她们长得美不美?你自己去想象吧!
镜头四:经幡下的女神
西藏。熟透了的夏风,把藏区的容貌梳妆的越来越蔚蓝、神秘而高远。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经幡随处可见,猎猎而舞。
五颜六色的经幡下,一名生活在新时代、新西藏的藏女背栏而立,低首沉思。现代的服饰,悠远的经幡,张扬的色彩,冥想的神情。今日西藏的新神女,在想什么?
镜头五:宽厚的背
父与女。两个可爱的小姑娘在镜头前微笑。青黄相间的草丛中,一幅洋溢着温馨、挚爱、甜美的照片在拍摄中。我们看不到父亲的脸,焦点可能会更多的停留在小姑娘漂亮而稚嫩的脸上,而父亲专注的神情,宽厚的背影,传递出的,是对女儿无尽的爱和呵护成长的神韵。
四
文风犀利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探讨生活大爱的文集中也曾写到“背影”:“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拍好的背影是一种缘分,一种摄影的变化。我们给别人讲故事,先说结尾,像拍“惊堂木”,唤起听者的兴趣,抓住其注意力,然后再从头娓娓道来,是一种叙述方式的变化。拍片子从正面到背影,也是一种变化。值得抓住瞬间,按下快门的背影,可遇而不可求。当一起出行的许多人都在人云亦云地拍同一景物时,你不妨观察一番,另找角度,拍出个与众不同来。
换个角度看世界,应该说,是“背影”摄影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