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期 第10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10-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古诗词里觅蜀道
新闻作者:文 / 丁 晨
    “蜀道”,从历史的演变看,是指古代京都长安或关中通往汉中、四川,特别是汉中通往四川的官马驿路的统称。它不是指一条道路,而是数条曲曲弯弯的谷道。
    蜀道以其艰险峻峭难行著称于世,而其闻名于天下,相当程度上又与历代文人墨客在诗文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摹演染大有关系。大诗人李白一首《蜀道难》使蜀道声名远扬即是明证。自汉魏以来,有关咏叹蜀道的颂赋、诗词、游记连绵不断,形成一种以蜀道为题材的文学形式。而人们又通过这些名篇诗文,可以寻觅古蜀道的遗存轨迹,雄奇险峻,风土人情,历史演绎。
    蜀道诗词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即收有南朝萧纲、刘孝威、阴铿等人以《蜀国弦》、《蜀道难》为题的诗词。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蜀道难二首》其歌词:
巫山七百里,
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
猿啼断还续。
    这是作者游三峡时所作,用笛声的或高或低,猿声的或断或续,描绘了在弯曲湍急的三峡行船的情景。
    南朝梁陈间诗人阴铿的《蜀道难》的歌词:
王尊奉汉朝,
灵关不惮遥。
高岷常有雪,
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
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
    描述了汉朝的忠臣益州刺史王尊,不怕蜀道山高路远奉命到蜀地任职路上的过程:不惧怕灵官峡的险峻,岷山终年积雪不化,阴森的栈道屡被烧毁;车轮在九转曲折的山路上被摧坏,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蜀道是如此的艰难险阻,难道还去要什么功名吗?
    唐、宋时代蜀道交通兴盛发达,随之而来,咏叹蜀道的诗词创作也丰富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骆宾王、李商隐、王勃、郑谷、李D、赵\、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著名文人骚客均有咏叹蜀道诗词传世。其中像李白《蜀道难》、杜甫《黄草》、李商隐《筹笔驿》、郑谷《兴州江馆》、李D的《赵x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赵\《过青泥岭》和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等都堪称传世千古之作。
    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诗:
    噫吁剑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
    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Y,
   f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咏叹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难险阻和蜀道开凿的历史传说。诗中首先追述了传说中在蜀地建国的“蚕丛及鱼凫”,未与秦塞通人烟。然后惊叹在长安前去西蜀地的道路上,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天梯石栈相钩连”,“青泥何盘盘”,“剑阁峥嵘而崔嵬”等等。太白,即秦岭峰名,正当褒斜道北口斜谷东侧。天梯、石栈,指高入云霄的山路和栈道。青泥,指今陕西略阳西北的青泥岭,为唐代由秦入蜀要道。剑阁则指四川东北部的剑门关,连山险峻,飞阁通衢。正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f岩不可攀”,于是大诗人李白才“侧身西望长咨嗟”,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感叹。
    诗人不仅是这一首《蜀道难》出名,李白还写了像《送友人入蜀》、《赠江油尉》《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等许多歌咏蜀道的诗歌。
    诗圣杜甫的《黄草》诗:
黄草峡西船不归,
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
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
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
闻道松州已被围。
                           
    这是诗人在唐大历元年(公元766)以后旅居蜀地夔州(重庆奉节)时,因战乱消息难通,但诗人关注国家命运之意,惦念亲友之情心切,而遥慨蜀乱之作。“黄草峡”在今四川涪陵,“赤甲山”蜀地山名。“船不归”正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心境,多盼望成都方向有什么人来,有什么可慰的信息。“赤甲山下行人稀”是指诗人所住的地方很少有朋友来往了。“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秦中,当指朝廷。诗人多么盼望朝廷能传来他所关注的信息。这信息既有国家大事,更有关于蜀中动乱的平定。在杜甫离开成都的过去几年,一直到他做诗之时,蜀中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从未停息,蜀之边境不得安宁,让杜甫这位忧国忧民之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蜀中的信息。“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万里桥,在成都,也可理解为遥远的秋风,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锦水”代指成都。“谁家”当指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想起现在成都的秋天呀,人去屋空,战乱不宁,泪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裳。“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意思是说,不要说蜀道上剑阁天险可以把守,而现在终于失去,甚至军事重镇松藩都已经被围困了。   
    诗圣杜甫也和李白一样还写了像《五盘岭》、《石柜阁》、《奉汉中王手札》、《剑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龙门阁》等大量的咏叹蜀道的诗篇。
    李商隐的《筹笔驿》诗:
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
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又名朝天驿,在今四川广元市北,蜀道名城。相传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而得名。诗人李商隐蜀道途中经筹笔驿,为有才有志的诸葛亮事业最终不竟而遗恨无穷,有感而作。头两句是说,筹笔驿一带,山高路险,猿鸟不近,犹似畏惧诸葛亮当年森严的军令;风云屯聚,像是长久地护卫着昔年的营房。“徒令”指空教,“上将”指诸葛亮。“挥神笔”指筹划军事,草拟文书。“降王”指蜀后主刘禅。“传车”是驿站所备的交通工具。这两句意思是:诸葛亮生前虽然在此尽力筹划,而死后蜀汉仍不免于投降灭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常以管、乐自许。这五六句说: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毫无愧色,可惜在他伐魏时关羽、张飞已死于非命,军中缺乏得力干将,事业未成,又能有什么办法呢?“锦里”,成都城南,有武侯祠。“梁父吟”,汉乐府曲题名。这最后两句说,想往年作者到锦里瞻仰武侯祠,当吟罢《梁父吟》曲时,不禁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而感到莫大的遗憾。
    唐代诗人郑谷的《兴州江馆》七言绝句诗:
向蜀还秦计未成,
寒蛩一夜绕床鸣。
愁眠不稳孤灯尽,
坐听嘉陵江水声。
    这是历代公认的千年传诵佳句。诗人自蜀归秦途中夜宿蜀道古城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嘉陵江畔驿站。床边墙角蟋蟀呜咽,驿站外江声潺潺,昏暗摇曳的烛光,使旅羁驿馆的诗人倍感孤独凄凉,彻夜难眠。此诗笔调简约,颇具感染力,将秦岭深处,嘉陵江边秋夜的寂寥、苍凉跃然于纸上,使人为之愀然。
    北宋诗人李D的《赵x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诗:
蜀山如鸟道,
剑阁郁嵯峨。
嗟君正朱颜,
奈此艰险何。
秋雨峨眉道,
春风濯锦波。
青山一羸马,
古今应更多。
    作者受李白《蜀道难》的影响,以澜翻笔墨,飞沙走石之势,咏叹蜀道的难行,剑门关的险峨。
    北宋诗人赵\的《过青泥岭》(有说余靖所作)诗:
老杜休夸蜀道难,
我闻天险不同山。
青泥岭上看云客,
二十年来七往还。
    赵\人称“铁面御史”,为人刚正不阿,多次过往蜀道,他跋山涉水攀登蜀道的行旅诗,有一股举重若轻,迎难而上的洒脱。诗中对杜甫描写泥功山难行不以为然,表现出对蜀道之旅与众不同的乐此不疲。除了包括《过青泥岭》在内的不无调侃意蕴的诗之外,像作者另一首反映出蜀行程的《乙巳岁渡关》诗:
谁云蜀道上天难,
险栈排云彻万山。
我愧于时无所补,
十年三出剑门关。
    同样地很有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自负与得意。而与诗圣杜甫过飞仙岭的《和六弟过飞仙岭》诗一样,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云岭观游讵肯劳,
飞仙岭过稳翔翱。
道风仙骨朝真去,
未必不缘功行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七言绝句: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短短的四句诗,意味深长。诗人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作者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径蜀道剑门关时而作。诗人旅途衣服上已沾满了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所到之地都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诗人不禁自问:这一辈子算得上诗人了吧?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借以自嘲,来抒发杀敌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惆怅之情。
    作者的另一首诗《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同样抒发诗人爱国和胸中郁愤之情。全诗感情沉郁,雄放豪迈,笔酣墨饱,通篇浑成,为人们广泛传诵。诗人联想蜀道之一的陈仓道关隘大散关的收复之战,而发感慨。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前四句写的是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忠愤之气,后四句写的是世事间阻、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还有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南湖晚秋》、《送武士曹归蜀》,骆宾王的《送费六还蜀》,王勃的《晋安建阴题壁》以及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初发桂林,有出岭之喜,但病余便觉登顿,至》,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等等好多,都是歌咏蜀道的名篇。
    元明清时期,咏叹蜀道诗词散曲仍佳作不断,著名文人雅士杨果、马致远、杨慎、方孝孺、何景明、杨一清、王士祯、宋琬等都有不少颇具文学审美价值的诗词作品。
    元代杨果的《太常引》散曲:
    一杯聊为送征鞍。
    落叶满长安。
    谁料一儒冠,直推上,
    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
    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如花柳芳妍。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四块玉・马嵬坡》散曲: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明皇,指唐玄宗。玉环,指杨贵妃。禄山,即安禄山。这首曲子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寻欢作乐,作者怒发兴亡之叹:倘不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怎知道蜀道仓皇出逃之艰难?当然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仍有“女人祸水”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首咏史词的份量。但全曲造词清新、畅达明晓,后世流传甚广。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青桥》诗:
阁道盘云栈,
邮亭枕水涯。
猿猱临客路,
鸡犬隔仙家。
风起青丘树,
春迷玉洞花。
旅怀今日豁,
停椅拾斜。
    和前代诗人体会不同的是,杨慎的诗中出现了蜀道上的邮亭、鸡犬、居住人家等人文景观痕迹。
    方孝孺一介书生、明代忠臣,手无缚鸡之力,却面对燕王朱棣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刚正不屈被杀,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他的《蜀道易》(并序)是说:唐代李白作《蜀道难》,可当朝明代,自领蜀国以来施行惠政,蜀道便利,行旅畅通,商贾云集,作者因而反其名而作《蜀道易》。
    明代文人何景明的《镇远》诗:
地僻先摇落,
空亭长绿莎。
山川连蜀道,
市井杂夷歌。
旅箧衣裳少,
秋程风雨多。
无人相问讯,
尽日抚寒柯。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前七子”之一,他写了三首有名的五言绝句《镇远》。镇远是今贵州古镇,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大西南的贵州镇远,有“南国丝绸之路”的驿道,已经“山川连蜀道”,也就是说和联接秦蜀的蜀道相通了。
    明朝名臣、诗人杨一清,是三起三落,历尽了宦海风波,被贬为陕西马政,他在陕8年.多次实地考察山川形势。他的一首咏叹蜀道诗更显思绪广阔,精气豁达,豪情壮志:
云中板阁烧难绝,
谷口春色翠欲遮。
蜀道秦关俱莫论,
如今四海正为家。
    清朝初年诗坛领袖,被誉为一代诗宗的王士祯创作了大量的有关蜀道的诗文,如《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陇蜀余闻》等,以及近五百首诗作,数量甚多,令人敬佩。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王士祯奉命典四川乡试,从元月离京到十一月返回,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沿途作诗竟达350多首,结集为《蜀道集》。沿途崇山峻岭,长江大川,景色雄壮浑阔,颇不同于长江下游轻柔纤巧的水乡景色。这在王士祯的全部山水诗作里是颇为引人注目。《蜀道集》中如《登白帝城》《虎跳驿》《涂山绝顶眺望》等皆为其代表作。  
    信举《登白帝城》如下:
赤甲白盐相向生,
丹青绝壁斗峥嵘。
千江一线虎须口,
万里孤帆鱼复城。
跃马雄图余垒迹,
卧龙遗庙枕潮声。
飞楼直上闻哀角,
落日涛头气不平。
    “白帝城”即鱼复城,四川白帝山上,面临长江。诗人站在白帝城上,眺望赤甲、白盐两山对峙,又见虎须滩口江水激湍,而一叶孤舟正飞驰过城,地势显要,历历如绘。壮阔的山水勾起诗人怀古幽情:一方面思及公孙述在此“跃马而称帝”,而今只剩一些遗迹;一方面则思及诸葛亮高枕卧龙山上,俯听潮声,评断历史人物的高下不言而明。诗人接着直上飞楼,正好遇见落日狂涛,想象夕阳红霞渲染江上波涛的景象,在豪宕之气外亦有无限神韵。
    王士祯的《蜀道集》中有不少已成为佳句传诵:
    险绝古陈仓,停车落日黄。(《宝鸡县》);远天吴岳影,斜日渭川流。(《宝鸡道中》);浮云收渭北,初日照终南。(《遇仙桥即事》);十月云阳县,千崖石气青。(《云阳县》);扁舟天上落,回首望滩高。(《抵彝陵州》);千峰围邸阁,一线望中原。(《凤县》);蛮江吹积雨,急峡束盘涡。(《苍溪县》);秋风吹剑外,客鬓老巴西。(《阆中感兴》);凤云今寂寞,江汉自波澜。(《汉台》);大荒飞鸟外,眼底尽姚州。(《天柱山绝顶望见岷山作》)。
    还有清代文豪宋琬的《栈道平歌》和梁清宽的《贾大司马修栈道歌》也很有名。宋琬《栈道平歌》,由大书法家沈荃书写,在褒谷临河石崖上镌刻了八方摩崖。诗篇文采斐然,书法气势豪放,被誉为“双绝”摩崖。《栈道平歌》颂其当朝功德对蜀道栈道的大力修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朝的蜀道栈道有很大的变化,道路比较平了,路上也不太挤了:
    醇醯浇山万夫发,
    f岩削尽为平埃。
    噫嘻乎,
    益烈山泽四千岁,
    火攻莫救苍生灾。
    昔也商旅鱼贯行,
    今也不忧狼与豺。
    昔也单车不得上,
    今也康庄之途足以走连车。
    这样,明清文人在前代基础上,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古蜀道的景物内容,描摹了蜀道发展变化,并且影响着后代对蜀道景物的理解和认识。
    千百年来,在汪洋浩瀚的古诗词里,栈道、江河、桥梁、驿亭、古柏、摩崖和关隘天险等景物,成为了今天人们想往和寻觅蜀道的主要奇观。同样,面对这一千年蜀道,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竟至都旷达豪放,思绪纷飞,诗兴喷发,恣情咏叹,不能不说这也是罕见的历史的路文化奇观,给我们后人留下永久的启迪和思考。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