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家,儿时记忆中从来没有文化娱乐生活这个概念,最难忘、最好看、最热闹的就是过大年时,村里人自行组织的闹春锣鼓队了,他们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去转着玩,每到一家,主人都要放一大挂土鞭炮来迎接,拿出烟酒糖果热情招呼大家,屋里屋外挤满了左邻右舍的乡亲,连唱带打好不热闹。
锣鼓乐器一般包括鼓、锣、唢呐、笙等几大件,历史传承由来已久,每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搬家盖房等红白喜事,都必不可少,家境贫富、席面厚薄是次要的,主要是能请上一班唱得好、吹得委婉的锣鼓队。红白均属喜事,大家讲究的就是热闹劲,三声鼓点敲起来,大家围做一团,忘情地欣赏着。最热闹的场面当是迎亲场面,此时最得意的当属吹鼓手了,只见他鼓起腮帮,瞪着双眼,两手错落有致,根据不同音节,优哉游哉地沿着山路踏着慢三的节奏,十指飞舞收放自如,清脆的曲调声远传十里,手中拿着家什的锣鼓手们,时而暴风骤雨,时而细雨绵绵,锣鼓敲得越响,寓意办喜事的人家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而若哪家丧葬亲人,至亲好友有的便会自掏腰包请来一班锣鼓队,整夜不停地敲打着,唱腔中带着诗歌,寓意送别和超度亲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老家的这些年轻人不愿再待在穷山沟里自娱自乐、浪费时光,纷纷外出“淘金”,锣鼓唢呐失去传承的基础,哪家再有需要,便是一群老年人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去帮忙,而队伍的旁边少了年轻人的观望,唢呐声似乎也少了灵气。因为没有公路,看到即将失传的鼓乐声,乡亲们只有在无奈中艰难维系着锣鼓家什曾经带来的欢乐念想,虽辉煌不再,但终归是情缘难舍,自愿帮忙随之变成了金钱交易,这鼓乐声便漫步市场了。
近几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日子好了,腰包鼓了,电视电话等现代物品早已不新鲜,乡亲们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起来,但对锣鼓乐器的渴望和需求却更加热烈、更加情有独钟,一些有经济头脑、有眼光的人纷纷在十里八乡成立起了锣鼓队、乐器社等,把传统的文化爱好和实现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锣鼓当家的乐器队除唢呐外,新增添了电子琴、钢琴、音箱等器材,他们开着面包车,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走南闯北进村到户,这一路,要么播放着动听的宣传广告,要么就是现代流行歌曲,婚庆嫁娶、开业庆典、迎来送往均可得到丰厚的回报。这锣鼓队,因为有了路,生意非常火暴。
地处三五里,一处一乡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八县,这锣鼓声、唢呐声包涵的内容声调大同小异,锣鼓队的名声也因路相连,便家喻户晓、城乡皆知了。只要你细心发现,时常可见背着锣鼓乐器,骑着摩托的玩家,沿着新修的通村路,为“客户”服务。生意清淡的时候,他们在县城里、公园旁、广场边,自娱自乐,只要锣鼓声一响,围观群众便外三层里三层地包围起来,人们尽情地敲打吹唱,皮鼓铜锣悦耳动听,和鸣着热闹的旋律。特别是乡亲们,看到日子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便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编成歌词融进古老的曲调,听来使人胸怀酣畅,精神振奋,心潮澎湃。
在旧时代,这种属于九流的玩意儿,现在听来这样入味。乡亲们白天赚钱,晚上早早吃过饭,来到新修的广场,在锣鼓的精湛击打中,唢呐清脆的音符,吹出一段段放松的节奏。这锣鼓唢呐声,正沿着密如蛛网的公路,追寻着无尽的欢乐源头。(作者供职于五里牌治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