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期 第10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10-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漫谈路
新闻作者:文 / 张周超 图 / 少 言
 
 
    对路的最初认识,除了儿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更多的来自书本和影视作品。为了抗拒匈奴铁骑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筑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其气势之恢弘,构想之大手笔,时至今日让人叹为观止。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入川之路的艰险。三国时孔明六出祁山而伐魏,褒斜栈道一线牵,其修筑于崇山峻岭与河流溪涧之中,有的路段修筑在悬崖峭壁之上,穿行于云雾之上,其艰其险令人望而生畏。怒江边的茶马古道,经火烧水浇凿山而成,或穿行于河谷旁,或穿行于密林中,骡马前行,铃铛声声,是充满神奇和惊险的商业之路。就连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也是一条特殊的路,只不过融合了军事设施的战略和要塞功能。
    对路的确切认知,来自于刚上初中,那时,晴日里和伙伴结伴步行十数里去上学。遇到下雨天,父亲不太忙时,就用自行车驮着我去上学。先走一大段土路,道路泥泞,苦不堪言。等到上了省道,便是一路通畅,这就是心中的好路了。夏天骄阳如火时,再走这段好路时,脚踩上去滋滋作响,走不了多远,鞋底就沾满了沥青,当时并不知道这在公路术语上叫“泛油”。
    毕业后分配到公路局上班,便和路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国家加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二级网化、通县油路、通村油路等,公路事业迅速发展,日新月异。放眼今日,公路或如巨龙盘旋于山野之上,或如彩虹飞跃于江河之上;公路如大动脉,连接城市,通达要塞;或如毛细血管,伸入工矿,伸入农村,直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让人流、物流得到充分的流通。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西汉高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把公路人对社会的贡献阐释得淋漓尽致。
    因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常和一线的养护工人在一起,对于公路人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往往是一些极平凡朴实的人,像公路一样坚定而平实,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他们常年工作在野外,挥汗如雨,甚至要不惧危险,流血受伤,有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想公路文化就是要以路为本,热情地讴歌和赞美这些最普通最可爱的人。
                                                           (作者供职于渭南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