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写文章,常常被人问道:“你每天都在什么时候写作呀?”每当这时,自己总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因为确无定时。一天二十四小时,想到就写,兴之所至,哪个时段都写过。只要有灵感,有冲动,有素材,那些东西始终在脑海盘旋,挥之不去,在胸中累积,酝酿发酵,直至思绪澄明,文理通畅,汇聚笔端,水到渠成。
这时,同为家庭主妇,她又会不甘心地追问:“可是每天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又要带孩子,做家务,哪有时间写啊?”听了她的话,我不禁笑了,我想她一定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有着文学梦,甚至有过动笔的念头,或许就在昨晚。
我想想这个问题,只要想写愿写爱写,时间从来不是问题。在工作间隙,上下班途中,打理家务时,你尽可以天马行空,神思遨游,没有谁能打扰你。一旦思虑捋顺,打好腹稿,在别人逛街赏景,聚会闲聊,看电视打麻将,睡觉打呼噜时,你尽可以心无旁骛,快乐无忧地写。只要有兴趣,有爱好,有习惯,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前进的步伐。
我们想做而没有做某事,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懒。那些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他们之所以站上成功的巅峰,不是因为闲,而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用功,更努力,更勤奋。他们像钉子一样深深锲进墙里,像大树一样牢牢扎根土地,期待着有一天梦想开花结果。
作家张炜在一篇文章中惊叹道,“伟大的作家有着怎样强悍的生命力,怎样利用时间――客观的时间和个体的生命之间发生着怎样的摩擦,真是一个谜。”他举例说,政治人物列宁,活了50多岁,大量时间在流放、坐牢、暴动、革命的动荡不安中度过,但他一生的文字著作有60多卷,2000多万字;托尔斯泰活了80多岁,一生求学、当兵、管理庄园、旅行和教学、耕种土地,且有大量时间从事公益事业,他一生的作品,前苏联曾出版《托尔斯泰全集》100卷,共计3000多万字。以托尔斯泰为例,算一笔可观而有意思的账,一个人活80多岁,写作3000多万字,意味着从他呱呱坠地第一天起,直至闭上眼睛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天,需要从不间断,每天书写1000多字。倘平常人只是简单地抄写练字,能够30000天如一日持之以恒已属大不易,更何况这是作家殚精竭虑,浸透了全部思想与智慧、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其中所投入的劳动之巨与艰辛程度,非常人所能理解和想象。
从小到大,读名人传记,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那些人格越伟大,成就越卓著的人,经受的挫折磨难越多。除了天赋异禀,命运多舛,他们有着成功的共通点,那就是具备超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志向高远,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奋是他们通往成功的唯一正途。
同那些伟人名人轰轰烈烈跌宕传奇的人生相比,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则安逸平顺许多,我们所要面临的人生最大的敌人恐怕就是懒惰。
曾国藩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生为常人,我们或许不奢望成名成家,起码应当做好两样事,在心中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使人生永远有目标有追求;始终紧绷一根时间的弦,爱时惜时,不懈怠,不虚掷光阴,为了理想保持奋发,默默用力。这样,即便不能成就大事,也能使我们的生命有滋有味,丰富美好。(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