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期 第102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11-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吃 货
新闻作者:马 欢
    中国人能吃、会吃、爱吃,要是条件允许,大多数还愿意白吃。从尧舜吃到满清,从华夏吃到夷洲,这事从未半途而废过。我们到底是精细的民族,因此茹毛饮血的年代并不长,自从有了鼎器之流,熟食便成了吃的主流。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都是东、南方比西、北方会吃,吃的花样繁多,品种数不胜数。这叫吃得细。但事实早就证明,往往吃得太细的结果就是以后都没得吃了。话说秦部落刚刚兴起的时候,为东征的便利,士兵只是携带硬梆梆的饼子若干枚,每到饭时用水一泡,简简单单就拜了五脏庙。东军可就不同,吃饭比较麻烦,先得支起大鼎,然后再将食材细细烹饪。这样的习惯耽误时间贻误战机不说,还让士兵们变得挑剔无比,娇生惯养。于是往往正在烹饪的时候秦军就杀来了,结果等于给秦军做了顿饭。秦军腰里别着敌人的头颅,嘴里吼着秦腔,吃着敌军的饭菜,一群来自北方的狼。
    外国人也爱吃,但能吃和会吃则是最近百年间的事。古时候只是茹毛饮血,到了中世纪终于吃上了面包,但没想此后一直在吃面包,现在还在吃面包。按照常理,这样下去他们除了变成面包人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出路,但现实偏偏不是这样。时下,以前不会吃的夷人吃得反倒要比我们细发得多,至少很少操心食品安全,不用担心三聚氰胺瘦肉精什么的。
    我国饮食文化之丰富,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就单单拿我故乡西安来说,各种小吃抵得上夷人数百年积累的花样了。清淡如镜糕,荤腻如胡辣汤,清新如凉皮,重口味如牛羊肉泡馍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大部分由穆斯林兄弟远道传播而来,历千年而不衰。胡食与汉食不断借鉴,相得益彰,碰撞出不少勾人口水的火花。西安人爱好的是早起一碗胡辣汤,这和夷人早起一杯咖啡没甚区别。中午可以海塞一碗泡馍,糖蒜和甜辣酱自是必不可少。晚上终于轮到本地名吃biang biang面,老陕这一天算是过得很好了。吃是一系列的动作,不仅嘴巴要动,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身子往往也不怎么闲着。就好像至今老陕吃饭还有喜欢端个碗蹲在门边吃的,俗称圪蹴着吃,吸溜溜惬意无比。这动作历史悠久,先民们把式更加高超,圪蹴在田间地头,圪蹴在房前屋后,更甚者圪蹴在磨盘上、鱼塘边。这一圪蹴,把几千年的文化就给夯实了。
    咱们还有个特点是吃得怪。云南人爱吃各种野生昆虫,山西人爱吃驴肉,此外还有青蛙牛蛙什么的自不必说。但吃得最怪的还是广东人,吃狗肉便是从那儿兴起。不过狗肉只是沧海一粟,广东人大笑一声,哈哈我们什么不吃,果子狸就是当年一道美味,猫儿狗儿可以吃,老鼠乌龟也可以吃。
    俗话不厌其烦地说,民以食为天。这说得没错。人可以不娱乐,可以不风花雪月,可以不忧国忧民,但是不能不吃饭。有的吃才能吃出花样来,没得吃就饿死了。灾难深重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用鲜血和饥饿写就的。有人吃过观音土,有人吃过榆树皮。陕南地区当年大旱,人们纷纷吃起炒面。这并非如今的炒面,而是把包谷皮、榆树皮、麦麸混在一起硬炒,炒好之后再发给人们硬吃。这种东西吃多了,肠道功能必定紊乱,一个月能大便三回算是奇迹了。此时吃的意义只在于填饱肚子,这也是吃的真谛。
    吃似乎是最简单的事情,你要真这么想那你真的就只能吃了,陕西俗话“你能吃”!从吃饱到吃好,这很不错,但能吃会吃又是新的境界。然而真正的吃则是在哪都能吃会吃,俗称“吃得开”。
(作者系省公路局子弟)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