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中央一台推出了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再次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推到了人们面前。
作为辛亥革命的灵魂人物,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看完全剧,不仅为其能文能武、敏锐、深情、率真的个人魅力而深深感怀,更对他带领那些志士们屡遭失败、如牛负重般的革命实践敬佩不已。
中山先生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不到三十岁就创立了兴中会总会,从此奔走在美洲欧洲亚洲各国,筹划并发动革命。在武昌起义之前,先后经历过十次起义的失败。今天的史学家可以给这些失败的起义找到很多先天不足的原因。但历史事件都是因人才生动起来的,我们为成功的英雄而欢呼,更应该为那些失败的英雄高歌。看过《老人与海》的人都知道,书中那个老渔民最经典的话语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但就是打不败他。中山先生的一生,挥之不去的孤独,豪杰式的扼腕,以及百折不挠的坚持,和老渔民最为神似。他在最美好的年华里,被驱逐海外,用世界性的眼光,把政治文明引进到封建帝制根深蒂固的中国,一个人与一种体制的对抗注定了失败又失败的结果。但是,叫人叹服的是:每次面对失败,中山先生是那么的冷静,他总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总是极尽自己的学识和远见,给受到打击的同志们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在希望渺茫得如同大海捞针一样的绝境之中捂住伤口,重建信心,再次回到起点,准备下一次没有结果保证的革命起义。这屡败屡战的勇气来自革命党人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追求,绝非常人可以企及。
今天看辛亥革命的意义,绝非只是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民众思想深处的奴性和迟钝,它传达的思想就是:逆来顺受和任人欺凌是不对的,个体生存的权利是要靠争取才能得来的,是要通过革命才会回到民众手里的,“还权于民”到今天依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这点,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山先生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当时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和华侨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但是国内民众多还以为“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普及,其难度可想而知。
最能体现中山先生思想的,除了革命的行动就是演讲,在流亡海外的艰难困境中,要指导国内的一次次武装起义,最缺的是资金。于是他利用一切时机多次在华人华侨中发动募捐,现场的即兴演讲是一个快速感化、出于至诚的过程。先生依他先天中西文化并举的优势,发乎真心,情真意切的分析和呼吁,把革命的必然性和华侨的爱国热情联系在一起,这些旅居海外的赤子不仅慷慨捐款,积极筹钱,部分华侨还变卖家产,投身从戎,捐躯革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怀念这位坚强的革命家、思想的巨人,更加感念他之先进,他之不易,他之可贵,也更明白了他之伟大。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辛亥革命的历史已经融进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但它闪烁出的思想的光辉定会照耀千秋万代,“爱国,强国”的追求注定是中国人心头最真的梦,必将代代相传。(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