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咸阳市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全市上下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6.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489公里,其中,改建县乡公路117条1951公里,新建通村油路、水泥路7062条853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其中通村公路1.02万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目标。被评为全省通村公路建设先进市,“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市人大专题对通村公路建设工作进行了通报表彰。农村公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和农民群众最满意的工程之一,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同时,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布局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先后对重要县乡公路进行升等改造,建成了一批重要的产业路、旅游路、园区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按照“建养管一体、路站运并举”的思路,把发展农村客运与公路建设有机结合,力争路修到哪里,班车就通到哪里,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快捷和文明。近年来,全市新建二级客运站6个、乡镇五级客运站98个、农村招呼站817个,行政村班车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群众“有路走、走好路,家门口乘班车、农产品地头装车”的梦想。
咸阳市提出,“十二五”时期,将着力抓好改革深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典型示范工程、管理强化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三化”促进工程等“六大工程”,实现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整体水平达到全省一流,让全市父老乡亲永远能走上好路,使他们能走得舒心、走得开心、走得放心,使农村公路更好地发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改革深化工程。按照“以县为主、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全面管理、保障畅通”的原则,结合各自实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责任明确、制度健全、奖惩严明、规范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责任体系、养护运行机制和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真正落实县、乡政府的主体责任(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的责任主体、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是县乡公路的实施主体,乡镇人民政府是村公路的管理主体、村民委员会是村公路的实施主体),真正落实人员和职责,真正落实配套经费,真正落实考核奖惩措施,深化改革成果,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有路必养、养必良好,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质量提升工程。按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路容整洁、设施完善、标线清晰、标牌醒目、绿化联网”的目标要求,切实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养护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养护标准,细化养护指标,制定作业规范,健全检查考核机制,着力提高管养水平,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迈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路面为重点,以“三化两全”(即: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全年全路段好路)为目标,大力推行县乡公路“干线化”养护和村公路“常态化”养护,采取挂牌养护、责任包干等措施,加强日常养护和早期预防性养护,高度重视路基、桥隧涵、沿线设施的全面养护,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典型示范工程。按照《创建交通运输示范县(示范镇)指导意见》和《创建交通运输示范县(示范镇)实施标准》,夯实责任,落实资金,严格考核,扎实推进。树立精品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真正成为全市或者全县公路管养运行机制最优、建设质量最好、配套设施最全、管养水平最高、通行能力最强、运输服务最佳的县区或乡镇。通过示范创建,真正建立起规范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责任体系和资金保障机制,实现“畅、洁、绿、美、安”的养护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所有的县市区都必须达到示范县标准,所有的县公路和60%的村公路要达到文明示范路标准。
管理强化工程。加强路政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长效机制,变管理为服务,寓服务于管理,加强日常巡查,严格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加大路政事案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强过村镇路段的环境整治。狠抓治超工作,全面推进治超信息化建设,确保农村公路超限率稳定控制在2%以内。确保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应急保障预案,及时处理公路突发事件,到2015年基本消灭已有危桥,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资金监管力度,确保管理养护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绿化美化工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严格按照标准,力争到2012年底,全市所有县公路完成绿化工作,主要县公路完成美化工作。2013年底,所有乡道完成绿化工作。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宜林路段绿化率达到100%。结合市政府关于实施城乡路网绿化工程的统一部署,精心制定公路绿化美化方案,因路造景,栽花种草,着力打造“一条公路、两道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农村公路新形象。为农村公路注入人文、生态等元素,拓展功能,提升品位,努力将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生态路”、“景观路”、“文明路”,实现农村公路由单一服务向人性化服务的转变。
“三化”促进工程。以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输服务优质化”为方向,继续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加快站场建设,增加车辆班次,扩展覆盖范围,延伸通达深度,优化线路布局,使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公交式客运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使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运输工作始终,让广大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服、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