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X307县道红东路段,活跃着这样一群人,月收入在800元左右,常年着橘红色工作服行走青山云雾间,日出而出,日落而返!趟着泥水路,护着水泥路,为的是让大山深处百姓的木耳、蘑菇、核桃能顺畅的外销到山外,让山外都市的人能安全地到山里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9月28日10时30分,飨赣曛校我随柞水县农管局郭勇局长一起到基层去看望已经连续不断奋战20多天的道班职工。历经近两个小时泥泞中的颠簸,来到了柞水县农管局下属的阴沟道班。密斜的细雨中,六七个养护工人已做好集合准备出发。队伍中年纪大的约有50多岁,年轻的也有30出头了,由于长年日复一日野在外作业、饱受风吹日晒的缘故,比我们常年坐办公室里的人面貌“老化”的厉害。
“后晌还有雨,就歇半天吧!”,“不行啊,阴沟岭上又垮了一网网子”,面对局领导的关怀,班长张汉兰无奈但很坚决地摇摇头。“天气越不好,路上班车就越不安全,我们越要上路。这阵好多了,前一晌从9月10日开始,老天一直下了十几天不抬头,不过经过近一段时间加班、反复抢修,现在路况比前几天好多了,这段时间这条路没发生问题!”,张汉兰移了移肩上的铁锨把,露出难得的一丝笑容对我说。
阴沟道班养护的307县道红东路段,是柞水北线乡镇的群众到商州、上西安的重要出境通道,全长21公里,每个养路工人均负责3公里,骑自行车来回跑一趟两个多小时。忙的时候,一早七点多出发,带几块干馍、自备一饮料桶白开水,中午就在工地“对付”一下肚子,接着干活,晚上七、八点钟回到道班开始做饭吃一顿“正餐”是常事。
张汉兰今年40多岁,自1990年成为一名养护工人后一直就负责该路段,整整20年,工作认真、踏实,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道工”。“其实很多人不了解我们,都认为我们同国、省道黑色路面正式工一样,待遇不错。其实我们真正的身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月20多天基本都‘嫁’给公路了,月平均只有800来块钱,如今能够坚持干这份工作,一是喜欢走在这段路上的感觉,二是为愿望,希望这条道路两边的百姓尽快富裕起来。如果这条道路没人养护很快就会荒废中断,那蔡玉窑、曹坪、瓦房口这些乡镇附近老百姓发展就更没希望了。近几年,307县道拉矿石的车越来越多,沿线农用车增加得也很快,沿途抛洒、对路面的损坏很大,如不及时清扫、修补,来往车辆就很不安全。”张汉兰说。
清扫路边的垃圾,清理排水沟的淤泥,拍护路肩,疏通涵洞……张汉兰嘴上说,可手上活儿一刻也没停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到养路工的工作如此琐碎,也许我们与他们常常在道路的某一瞬间相遇,但多数时候总是疾驰而过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安全出行,快乐自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张汉兰说,山上暴雨一下,洪水就来,下雨时间稍微一长,泥石流、塌方就有。今年进入9月份,雨水就特别多。下雨的日子,班上7、8个人几乎整天都泡在这路上,连续20多天都没休息,顾不得地里的农活,顾不上回家看孩子。清理抢修的压力很大,往往是这个坑还没填平,那儿又冲断了。泥石流塌方刚清完毕,原地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塌方泥石流又下来了……越是危险路段、危险时候,他们就越忙,必须第一时间赶上去抢修、加固。作为这地方的“经济大道”,农用车、摩托车的流量较大。养护工在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同时,自身安全却时常会受到威胁,前不久,道班一名职工在路上养护施工时,被迎面冲来的摩托车撞倒,手臂都骨折了。而且工作常常会超出护路工作的范围。在修路、护路的同时,还要看好路上的警示牌、标志牌、减速带等,甚至是路边的护坡林,要确保这些东西不被破坏,因为它们一旦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会埋下交通隐患。
“这种状况还算好的,在我丈夫老家的村子前几年国家投钱修的通村水泥路,由于政策原因,造成养护不及时,没用几年水泥路就坑坑洼洼的,离报废不远了。这公路‘养’与‘不养’大不一样。”张汉兰不无遗憾地说。
郭勇局长介绍说,截至2010年底,柞水县农村公路总计335条1385.514公里,其中县道4条122.146公里,乡道17条283.464公里,村道310条959.54公里。自2007年交通养护体制实行改革后,省、市对农村公路养护采取定额补贴,县农管局按每公里200元标准补贴,不足差额由镇、村组自行解决,镇村补助部分很难落实。与目前该县农民平均收入比,月不到800元的工资报酬,已很难挽留住像张汉兰一样的“公路人”,农村道路的养护与管理,的的确确值得有关部门和组织认真思考研究。我们期望更多像张汉兰一样爱山、扎根在山区的人,像一片片红叶点缀、装扮在支撑山区经济发展的交通道路上,越多越好,越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