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不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着。“长”与“短”,“多”与“少”,“大”与“小”,“重”与“轻”,“高”与“矮”,“远”与“近”,“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等等。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只是相对而言,一切相互依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就以长短而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积小步成千里”,短不就变长了?小不是变大了?“粒米积成箩,滴水流成河”,少就变多了。“以小见大”,“大中有小”、“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无不是说事物的辩证关系。
有关船夫与渡客,就有两则不同的故事。一则是一位哲学家上了一条小船。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又失去了另一半生命。”这时,突然一阵狂风将船吹翻,船夫与哲学家都被抛进河里。船夫踩着水问哲学家:“您会游泳吗?”哲学家挣扎着回答:“不会。”船夫说:“那您就失去了整个生命!”另外一个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西闾过要去东方游说诸侯,过河时不慎掉进水里,船夫将他救起后说:“你掉进水里,自己都救不了自己,还怎么游说诸侯?”西闾过说:“不要以自己的长处伤害别人。和氏璧价值连城,可是如果拿来做纺线的纺锤,却不如瓦做的好用;随侯之珠虽然是无价之宝,但是用来做弹弓的弹丸,却不如泥做的好用;骏马一日可以行千里,但是送去抓老鼠的话,却不如小小的猫;名剑削铁如泥,拿去修鞋,肯定不如细细的锥子。你整日弄舟江中,熟悉水性。但如果要让你去游说诸侯,你就不在行了。”船夫无言以对。
两则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一旦换到别的领域,就会失去优势而没有了价值。每个人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优势自豪时,万万不能取笑在同一领域处于劣势的人,或许位置变换,处于下风就是自己。泰戈尔就说:“阳光总有阴影相伴,人总有优点和缺点。”
就建筑材料而言,必然长短不一而“各有所长”,这才会适应建筑的“各有所需”,而“各有所用”。宋太祖开国之初,营建宫室。管理竹木材料的官员认为,各地运来的竹木长短不齐,不便管理,建议将这些竹木全都截成一样长。宋太祖便在他的条陈上批道:“你的手指和脚趾,难道没有长短吗?为什么不截成一样长呢?还是长的让它长,短的让它短好了”。皇帝的批评,十分正确。人的十根手指不一样长短,才能相互配合,拿捏自如,伸开是一个宽阔的巴掌,握紧是一个有力的拳头;如果长得一样长短,伸出同一方向,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就做人而言,每个人必然有长有短。世间人生,要有男有女,才得生生不息;国家取士,还要有文有武,才能长治久安;一个单位用人,绝不可能要求一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从来都说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避免短处。但长处和短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有时候说不定一些被大家认为是某人的“短处”,会成为这个人潜在的“长处”。不能用人之长,其实就是自己之短。历史上的孟尝君,门客才能各有所长,有人会“鸡鸣狗盗”,才让他遇难时出逃过关,有人能让他“狡兔三窟”,才有避难藏身之地。又如现代一些企业家,就让有吹毛求疵毛病的人做质量监督员;让有谨小慎微毛病的人做安全生产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做财会监督员,这些人生活细节上的小毛病,反而成了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的优势。
说长道短,是一个哲学话题,实在复杂。关于“长”与“短”的成语就有一大堆。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对不明白的事情要“问长问短”,记住世间事情总是“寸长尺短”,做人要“取长补短”,做事要“扬长避短”,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哪怕“心长力短”,也不会出现差错而有个“三长两短”!
(作者系宝运集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