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期 第61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9-1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郭家山记事
----------谨以此文献给决战在郭家山的筑路英雄      
新闻作者:文 / 徐伊丽

    徐伊丽:青年作家、剧作家。创作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剧本多部。影响较大的有长篇纪实散文《揭开千年秦直道之谜》、长篇小说《孽缘》、《回眸一笑》和电视连续剧《爱在长安》等。

    在一片山峦古木参天,峻岭怪石嶙峋,河流星罗密布,沟壑蜿蜒奔腾,禽兽种类繁多,花草争奇斗艳,  鹭妙曼翔集的秦岭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郭家山。
    对郭家山的采访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七月份省交通厅组织省内作家采风时去过一次,总感觉介绍者有些夸大其辞,打隧道是难,能有多难?中国对此项技术早有突破,双洞全长36.04公里的秦岭终南山大隧道号称亚洲之最,不也照样完工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吗?一个郭家山隧道双洞总长不过区区8.515公里,秦岭一号隧道,二号隧道,三号隧道等哪一个双洞也比它长,这在西汉线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能有多难?何况现在距全线通车不过四十天了,西汉线大部分路段都已经完工,有的早已通车,郭家山凝聚了优秀的人才,过硬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充足的资金,得力的支持,还有什么难的?
    在我看来,两千多年前没有任何先进设备,完全靠人力开山填土修的秦直道,已堪称世界之最,没有哪条道路的修筑难度比这更大了。坐井观天、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虚幻惯了,对事情的看法也就有了一些绝对的倔强与偏见,只有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后,我才惊叹不已。
    郭家山隧道进口位于陕西省宁陕县梅子乡双堰沟村,出口位于陕西省石泉县两河镇金盆沟,属于汉中地界。在梅子乡双堰沟旁,一条汶水河自北向南奔腾而过,将汉中和安康横隔开来,河东是安康,河西是汉中,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地质构造也比较复杂。这不是最长的隧道,位于郭家山隧道旁的黑虎垭汶水河特大桥也不是难度最大最长的大桥,然而,郭家山隧道却是整个西汉线上的钉子工程,提起郭家山,英勇善战、见多识广的建设者们无不皱起眉头。一个湖北籍的一线工人对我说:“不怕硬的,也不怕软的,就怕不硬不软的,用我们湖北话说‘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就拥谜!’郭家山隧道就是个夹生苕,明白吗?”
    不明白!
    郭家山隧道真的有那么难么?它为什么难?难在何处?
    就在我正在写以上这些文字时,郭家山隧道又传来不幸的消息:隧道进口35A又塌方了。这几天连连下暴雨,就怕再出这样的事情,大家万分谨慎,没想到还是出了。“又塌方了”,这个“又”字重如千斤,重如千金!重如千斤是因为工地上、项目组驻地、陕西高速集团,以及西安市城西客运站二楼为西汉线通车而准备的长途汽车候车室等,到处都挂着通车倒计时牌子,这些白底红字的牌子如同一个个扣人心弦的警钟,时时敲击每一个筑路人的心坎,岂是一个千斤重了得!重如千金是因为这看似不起眼的塌方,又将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如果用一千金就能解决的话,也就不会这么让人头疼了。正如驻第三项目组中交第一公路设计院设计代表杨旦峰的话说,这已经是N次塌方了。N次是多少次他也记不清楚了。是啊,郭家山隧道真是多灾多难,从开工到现在就没有消停过,仅2006年6月23号塌方一次就处理了45天,2007年7月21日塌方又处理近一个月,这离通车倒计时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还在塌方!从这一点上我们或许也就能感受到这个隧道到底有多难了!
    事实上,这个工程的难度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远远超乎我们被扩张了的思维能力。
    郭家山隧道的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受南水北调的影响,2004年7月27日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召开会议,确定“引汉济渭”工程立即启动,这项工程决定在三河口段汶水河上建一个大坝,这样就必将跟西汉高速公路汶水河这一段原计划顺着河道架桥的方案冲突了。省政府决定“保水改路”。于是,只得将原计划的路线做了很大的改动。改动后的三河口段增加了6个隧道,其中就包括特长隧道――郭家山隧道;其二是郭家山隧道当时勘探时间紧、物探山体围岩状况还比较理想,没想到开挖以后实际围岩状况与设计出入很大;其三是郭家山隧道设计、招标较全线滞后,动工时间晚,要求在24个月内完工,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先进的技术,勘测线路可以用卫星遥感定位系统来决定,然而,具体工作还得实地考察,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决定。
    实地考察是一件很劳神的事情。考察人员七、八人分为两组分头走,一组从崂峪口向南走,一组从汉中向北走。秦岭无路,只得找当地人做向导,带上干粮,用毛驴拉上勘测仪器上山,勘探了近两个月才得出现在这么一条线路。
    于是,设计师们再次紧张地投入到设计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的线路设计方案拿了出来。新设计的方案和原设计的方案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不同。一是为了高速公路不被水淹,线路标高与从前的设计相比,明显地抬高了;二是经过反复勘测和对比,新选择的线路必须要增设六个隧道。
    郭家山隧道作为新增设隧道之一,不仅洞身长,而且洞内的坡度也很大。据设计代表说,它两端洞口的海拔差距整整相差了100多米,100多米是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西北最高的大楼――位于西安市南二环朱雀路上的信息大厦那么高。你从隧道北口走到隧道南口,就相当于爬了一个35层的大楼。
    按照正常工期,郭家山隧道最少应该要用30个月才能完成。时间不等人,也不等工期,晚通车一天就会影响整个西汉线的各方面工作,直接经济损失也是相当庞大的,所以招标就提出了要求:必须在24个月内完成隧道施工。
    郭家山隧道招标时按两个标段划分,进口由中铁十五局五公司中标(35A)、出口由中铁十三局(35B)中标,两个单洞隧道从两头同时开工。两家中标公司都是有着相当好的打隧道的经验,强强联手,应该是易如反掌。可是事与愿违,一开工就遇到了麻烦。
    首先,开工没路,大型机器设备进不来。要想修高速公路就必须先修便道,要想修便道也必须要像修高速公路一样先征地,这就可能有一定的破坏,比如要从农民的庄稼地过,就有可能毁坏耕地,农民就靠耕地吃饭,山里的耕地又是非常的珍贵,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补偿多少钱农民也不一定愿意。人的工作说好做也好做,说不好做也是最不好做的,协调工作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再比如说,修路难免会破坏水源,农民的田地得不到浇灌,饮用水也有可能遭到破坏等等,这些问题提前就要考虑好、规划好,修路是为人服务,不能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其次,秦岭山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分布很广的重要地区,野生珍稀动植物比较多,如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羚牛、云豹等国家一、二类珍稀动物140余种;鸟类有朱  、白鹭、苍鹰等338种,特有鸟类也有2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77种;各种植物有3800多种,其中如华杉、连香树、山白树、金线槭等26种植物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这么庞大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么美丽的一个自然生态公园,不能因为修路而遭到破坏。
    怎么办?不修路了吗?不可能!只能是尽量的少破坏生态,多替动植物们想一想,尽量做到人性化施工,还秦岭山一个祥和、完美的生态体系。为此,设计者们还专门设计出了许多动物专用通道,尽量做到不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一片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环境下打隧道,真比上青天还难。郭家山隧道出口处,除了山还是山,连一点峡谷都没有。机器设备运来了,只能临时在两山之间的一条狭缝里整理出来一点地方,作为工作面和现场办公处;大型机器设备进不来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施工。按理说,开辟工作面应当不算什么太复杂的事情,但在特殊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困难就像一个魔掌无处不在。要开辟工作面首先你要有路,没有路什么也干不成,于是施工人员立即在山上修建一条便道,以方便人员和设备进出。路修好了,贯通东西汶水河必须要有桥才行。施工部门只得又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在汶水河上修便桥,只有修建了便桥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桥是建起来了,可是还没有开始投入使用就被突如其来的大水连桥墩一起冲走了,于是又架桥,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又将桥给冲毁了。大家不敢气馁,于是只得第三次架桥,这样反复几次才将便桥搭建成功。便桥成功了才能清理出工作面,可是在清理工作面时又出现了困难,即将开辟的工作面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倒悬着,不清理它就休想整理出哪怕几平方米的工作面;清理它,又势必影响到它上方岩石的稳定,到时候所有的岩石一起滚落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真是一步难步步难,困难始终就像是一个连环链般紧紧相扣,无时无刻不在饕餮着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毅力,不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设者们最终还是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一边小心翼翼地处理岩石一边派人力马上将岩渣清理掉,将破坏减少到最低值。
    类似的问题在郭家山隧道数不胜数,各种问题就像赶趟儿似的前赴后继。
    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些前期的难题,正式开始向郭家山进军了,问题又不期而至!
    按照当初的勘探,郭家山的四类围岩占整个隧道线路的40%以上。业外人士一般不懂这个概念,修公路跟修铁路不一样,在这个数字上也是相反的。一类围岩是最差的,可能都是沙子吧!二类围岩基本上都是砂砾和土夹杂的;三类围岩相对要好一些,石头大致能成形;四类围岩是最常见的围岩,石质较坚硬些;五类围岩是最理想的围岩。看到这里你可能也会像我当初的想法一样,沙子也好,砂砾也罢,这不是少费力气更好打一些吗?实则不然,如果单从堑山的角度来说,当然沙子和砂砾容易挖掘,隧道却不同,它不需要搬走山,而是需要在山体上打一个洞,如果石质不坚硬,你底下挖一镢头,上面就塌下来马上填平了,这样挖下去永远没个头。如果一类、二类围岩每天十六把电钻同时开挖能挖1―2米,三类、四类围岩就能挖3―5米,甚至更多,打隧道也就希望都是四类以上的围岩。但是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的隧道不可能都如我们想象般的全都是四类以上围岩,勘测出来四类围岩能占40%已经是相当不错了。郭家山隧道就属于勘测出来情况还不错的那类。
    工程刚刚展开就问题不断,才掘进三十几米,就经常有小规模的塌方。那看上去光泽黑亮的整块巨石居然是假象,一掌下去就成了粉末,见水就成了黑浆,质地相当糟糕。打超前小导管注浆,围岩就从导管下或导管间滑落;放炮炸,它连顶上的锚杆都给震下来了,塌方伴随而至。
    出师不利,工作还得做下去。于是邀请各路专家召开紧急会议,但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塌方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着,建设者们仍在坚持。至2007年5月中旬,集团公司做出重要决定,将西汉公司副总经理赵田、设计代表杨旦峰、总监代表李宗华、第三项目组周晓华组长抽调到郭家山隧道组成工作组,主要负责郭家山隧道工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集团公司又做出另外一个重要决定,针对郭家山隧道所处特殊时期和目前面临的特殊困难做出了特殊的安排,赋予郭家山隧道现场工作小组很大的权力,现场100万元以内的设计变更资金可直接处理。
    工作小组也实行非常时期的非常工作机制,既接受高速集团西汉公司的领导,又接受督导组的指导,遇到重大问题还可以越级直接向省集团公司汇报,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得到相应地解决。
    面对当时的困难,工作小组并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冷静,认真思考问题的所在,立即展开全面的调查工作。实地勘查了解情况,召开三个施工单位的班组长会议,主题是《提意见会》。让这些奋战在第一线上的班组长大胆地提出问题,以便更详尽地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工作小组也从人性化的角度提出了五个问题,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目前你所在的标段的工作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第二,你本人所管辖的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
    第三,能否确保9月29日通车,在此期间你负责的工作存在着什么困难?
    第四,你个人和你所领导的班组在生活和其它方面存在着什么困难?
    第五,对目前的工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好的思路?
    班组长们踊跃发言,纷纷献计献策,商讨如何解决问题。
    工作小组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做样子,而是根据班组长们提出的意见,迅速做出了回应,在答应积极解决他们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工作的要求和意见:
    一、不急不躁,沉着镇定,认真思考,不要盲目进取。当前是非常时期,所有的事情都要非常对待,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一厢情愿地仅凭个人感性认识来对待当前的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摸清围岩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尽早采取措施,不要等事情发生后再临时抱佛脚;二是要清醒地知道施工队伍的机械设备和人员组织情况,将这些情况汇总在一起进行组合、探讨、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
    二、由于时间紧迫,生产进度不得不作为重点来执行,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进度而忽略安全和质量问题,切记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三、奖励政策一定要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没有奖励就没有激励,建议将此前半个月一考核变为5天一考核,奖金也由过去发到施工管理部门而改为直接发到施工人员手里,以此来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
    四、工作要做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定要狠抓细节。什么事情都提前考虑好,考虑周到,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遇事不乱,遇事不乱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工期才能按时完成。
    五、有奖有罚。拿出有效的可行性强的奖罚措施,来激励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环节工人的积极性。要将奖罚形成一种制度长期的执行下去,奖罚分明也就一视同仁,责任到人,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六、注意科学施工,掌握施工方式方法,不要急功近利。地质条件差的地段要谨小慎微,提前做好一切应急准备,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盲目冒进,务必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作业。
    安排了一些事情以后,工作小组又着手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在洞口搭建工棚现场办公,并安排人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解决问题。
    二、隧道里冬暖夏凉,洞内外温差大,施工人员容易感冒,施工中人员也容易受些轻伤,一旦有个病痛上医院很不方便,于是在两侧的洞口建立起医疗站,从陕西省交通医院请来四位资深医护人员现场为一线工人免费看病。
    三、改善工人的生活,提高饭菜质量和住宿条件。夏天郭家山炎热无比,山里的湿气重,闷热,蚊子、虻子多,要确保所有的工棚里都必须要有电风扇。
    四、给每个人都配备进口的新型防毒防尘面罩和口罩。
    睿智的决策层将一切应备工作都做好了,应该可以万无一失毫无后顾之忧地施工了吧!实则不然,意外的情况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着。真应了那句老话: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弄得施工人员不得不没完没了地做着重复的工作,没完没了地与大自然,也与自己的毅力做着顽强地抗争。
    2007年7月3日,陕南连下暴雨,宁陕县山洪暴发,整个西汉高速公路沿线都普降大雨,郭家山隧道进出口材料运输通道被冲毁,工人的工棚、生活用品以及洞外的搅拌站、钢筋混凝土加工场、施工机器、设备等有的浸泡在水中,有的被水给冲走了,通往郭家山隧道的进出口便道被冲毁,沿途数十处塌方,交通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这不仅影响生产,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吃、喝、住都到了消停状态。工人们却都顾全大局,舍弃自己的私人财产,奋不顾身地抢救公家财产;工作小组也在第一时间赶往施工现场指挥挖沟排水,省交通厅副厅长胡保存、省高速集团公司董事长白应贤、总经理靳宏利都陆续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灾。西汉公司领导迅速从西安调运粮油,蔬菜,矿泉水,被褥以及衣物到现场解决燃眉之急……
    事情刚刚解决完,2007年7月21日,郭家山在被暴雨袭击了十几天后再次大规模塌方……
    危险无处不在,困难无处不在,整个西汉线的施工中,没有一个工点能够像郭家山隧道这样劳神费力,让人不得安宁的。建设者们不敢轻视了这个难啃的骨头,大家都像侍候皇帝一样小心谨慎。所有的人都形成惯例,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只要一听到天气有可能会变化,大家就都条件反射般地紧张起来。2007年8月7日晚上十二点多钟了,在采访工作组的几个领导时,我无意说起西安正在下暴雨,他们立即紧张起来,连忙向上级汇报,而后又给各项目组打电话让大家做好应急准备,并事无巨细地安排每一步的工作,我又一次彻头彻尾地被感动了。自从郭家山隧道开挖以来,从省上领导到驻地工作人员一天二十四小时就没有关过手机。不关手机是为了更好的联络,更好的工作,但是所有的人又都害怕深夜来电话,只要深夜来电话就肯定没有好事……
    郭家山这是怎么了?突然间终于明白了那个湖北籍工人说的话,郭家山这个“夹生苕”真是“拥谜。”
    郭家山面子不小,它引来了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省交通厅厅长曹森,高速集团公司总经理白应贤等各路领导,他们都带着对郭家山的牵挂、怀揣着锦囊妙计来了,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给有些灰心和无奈的建设者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的曙光。
    在郭家山四天的时间里,我抽时间去采访了一下附近的村民,我问村民修路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村民很实在地说:“我们可以到工地上去打工!”是的,高速公路他们的毛驴车上不去,拖拉机上不去,自行车也上不去,他们除了能到工地上去临时挣点钱以外,好像也看不出来对他们能有多大的好处。但是第三项目组组长周晓华先生说,不说很远的,就说我们刚刚进驻工地时,村民的木耳送到你的灶上求着你买,最好的木耳一斤不过六七块钱,而现在路还没有贯通,一斤木耳你少了三十元绝对买不下,好木耳价钱更高。再说房价,以前像这县上的房价最多不过1200元一平方米,现在2000元一平方米都不一定能买下好房子……
    带动一方经济,让世世代代受苦受穷的百姓收入能高一些,这难道不是好处吗?以前路不通,山里的土特产都运不出去,现在山外的商人都开着车进山里来收购土特产,给百姓带来的不是好处吗?
    我无意中跟设计代表杨旦峰说起想在汉中市置办一套闲居,杨旦峰说:“你要是真想投资就抓紧,这一通车汉中的房价就要突飞猛进。就这样现在的房价也比我们刚进驻时涨了最少有30%。”这些一个个无形中的好处带来的是利在千秋万代的财富。
    如今,汉中已经做好了迎接西汉高速开通后面临的旅游压力,在吃住行的问题上加大了投入,除各县大力建设宾馆、住宿和娱乐场所设施外,汉中目前已经建造成可同时接待3万人用餐、住宿的场所,市政府认为这在短期范围内,应该是够用的。
    汉中市委副书记何振基说,汉中目前正在开展地方风味小吃店创建活动,规范一批旅游定点餐馆及少数民族特殊餐馆。投资800万元建设的陕南小吃城,主体建设已完成。
    另外,汉中市旅游客运公司已经投入营运,汉中市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汉中市旅游车辆调度中心已经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开通了汉中市至各个景区的旅游线路。同时,开通城市观光公交车等,让游客轻松看景点,愉快游汉中……
    万事俱备,就差郭家山隧道开通了。07年9月29号!这个特殊的日子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西汉线全线都做好了准备,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好日子就在眼前。
    修路带来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也带来我们修路人那火一样的热情。
    我在郭家山采访,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早在2004年9月,汶水河边有个小学就位于第三项目组驻地办公室对面,学校的教室年久失修,课桌也残破不齐,课外书籍根本谈不上,体育课也只能让孩子们自行活动。在此上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附近山民的孩子,家庭大多较贫困,许多家庭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秦岭里像这类似的学校很多,教育部门也支援不过来。组长周晓华每每打开窗子就能看到那风雨飘摇的教室,以及孩子们嫩稚的脸上懵懂的笑容。他感到很心痛,跟同事们提起,大家一拍即合,都想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发动所有的同事为这些孩子们募捐,大家纷纷献爱心捐款、捐物合计3万余元,当周晓华和同事将这笔捐款送到校长的手里时,学校的师生都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第三项目组副组长李海波是一个很年轻的技术骨干,他家在西安,开车几个小时便可以回家。可是自从集团公司将他派到郭家山出口驻地就很少回家,甚至过春节都难得回家去看看。李海波的妻子文华,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刚好学校放暑假,便带着年仅四岁半的儿子李文亮到工地上来陪伴丈夫。工地条件差,住宿条件尤其差,镇上唯一的一个仅有几间房的小旅馆――火玫瑰旅馆被项目组包了下来,吃、喝、住宿、办公都在这里了,李海波的妻子以及儿子也都住在这里。八月的小镇,酷暑难耐,加上连日暴雨,四周的山把小镇围得水泄不通,蚊子,虻子,蛾子,苍蝇,蟑螂、跳蚤等把这个小旅馆当成了避难所,白天不敢关门,晚上不敢开灯。大人还能忍受,只可怜了四岁的李文亮,被虫子咬得遍身伤疤,看得人心痛不已。
    这里不光是环境苦,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当艰苦。
    郭家山出口工作组驻地一般有四、五个人吃饭,他们从来不浪费,每餐三、四个菜,七、八个人也不过五、六个菜,在这里你永远看不到大块朵颐的场面,因为基本上都是素菜,所谓的荤菜也不过是某个菜里少量放点肉丝或者当地人腌制的腊肉。
    李文亮在这里没有玩伴,除了院子里的大黄狗以外,他成天就躲在屋子里看动画片,李海波也心疼儿子,想给儿子买点零食还要跑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宁陕县城去买。
    我问李海波的妻子:“苦吗?”
    她笑了笑说:“我们这苦能算得了什么?我们能住得了多久?他们常年在这里的工作人员那才叫苦呢!你再看看在隧道里作业的工人,那才叫苦呢!”
    文华是一个很乐观的女人,她能笑看世间万物,对什么事情都能宽容地接纳,却还是感觉到了丈夫以及决战在郭家山的每一个人的工作苦,环境苦,生活苦。是啊,他们的苦才是真的苦!当然,工作小组的苦多半还是因为他们过于认真敬业才苦。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可是不认真地做好这些小事,不知道还要发生多少大事呢!郭家山隧道如同一个古怪精灵的美女蛇,多少人成天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它,呵护着它。
    路被视为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从有记载的秦直道,驰道,到穿越巴山的蜀道等等,它们或记载或传承或观望着人类的发展进程。如今,郭家山隧道的贯通,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将是陕西道路发展史上的又一项丰功伟绩,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大突破,因为我们穿越的是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大巴山。
    2007年,又是2007年!2007年对于陕西人民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惊心动魄的一年,它不断地传递着喜讯,创造着辉煌的成就,也制造了一个个考验人意志的艰难的课题。然而陕西人民用自己的勇敢、坚强、睿智克服困难,向前迈步……
    今天,我谨以此文献给决战在郭家山隧道的筑路英雄们,是他们使得陕西一路飞架南北,让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彻底变通途。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