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初春的傍晚,几个朋友闲来无事,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工作一天的疲惫身体由紧张一下子调节到零度放松,虽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今冬这个暖冬季节的呵护,人们似乎把一切超常规的变迁都化成了习惯和自然。一句四毛钱打了两个电话的玩笑话,被朋友当真要请客的理由,就在犹豫要去哪里解决晚餐的行程中,车子似乎被漫无目的地开到了一家烤鱼店的门口,我们便决定造访这家名为“朱葛烤鱼”的餐馆。 说是造访其实是顺便,实实在在是为了解决温饱。门迎小姐拉开门迎接我们进去的时候,眼前的大厅里热闹非凡。台阶右边十多个平方大的水池里,游动着四五种百余条个头都在足斤以上的可食鱼,在池中欢快地游玩,他们此时给客官提供的是观赏的服务,当客官们落座后敲定的食谱将会成为它们的生死令,进了朱葛家的门就难逃这一劫,时间会安排它们成为火上料、盘中餐,最终归宿都会成为:烤鱼。对了,还要冠名为:朱葛烤鱼。 错落有序的石板地面,占据了近百个平方的空间,十几桌客官吃喝聊侃地进行着各自的程序,服务员穿着大红兜袄站在不同的位置,等待客官的吆喝,可以说是你尽你的兴,要水要菜我给你去拿,只要你的虚荣心能够满足,我的任务就完成。 感觉这里的人气比较旺,位子有些紧张,我们在靠墙的角落找到了位子坐下后,看了看周围清一色的桌椅板凳,都是用新伐来的杠木精心打制而成,用清漆上色后保存着原色原味的木头纹理,将原生态的树木年轮呈现在客官的面前,如果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来肯定能看出这是生长了多长年的树种。 餐桌上的餐具、酒具都是经过“朱葛先生”精心选材,匠心独特的慧眼搭配出独具自家特色的餐具,和谐完美。有过那种受苦受难经历的人们,端起酒碗定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村头老张家取儿媳妇,全村老小无不开心叫好,喜庆的流水席你来我走,老的吃了小的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老村长穿着那好多年没有清洗过的羊皮棉袄,在席间说上几句暖心的祝福话语,全村人都会跟着暖上一阵子,没有暖冬的气温也会激动地想脱掉御寒的棉衣。此时坐在“朱葛”家的宴席上,我还没听到村长的致词就脱掉了外衣,这样的气氛真的很暖很暖。 造访“朱蔼烤鱼”其实还有点故事情节,想到这里就有些不好意思言辞,四毛钱吃顿饭还要酒肉穿肠过,真是有点惭愧。帮朋友去取车钥匙,原计划要打两个电话,结果一个短信搞定,为了这四毛的电话费非请客。进了“朱葛”家的门,触景生情,随即又想到了几十年前,干部下乡在老百姓家吃工作餐要收四两粮票六毛钱的场景,市场经济后物价不停上涨,粮票的使用也叫停了,我这不成理由的“工作餐”怎么说四毛钱也是拿不出手的呀。还好这“朱葛”家大胆实行村务账务公开,吃啥出啥钱,谁都可以来家做东在此设宴,还是改革开放好呀,下回一定在此做东,请朋友们来给池中食鱼下生死令,让我也招待一回下乡的干部,到时候不但不收他们的粮票,就连六毛钱也给他来个免收。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